这一次的心祭整整三天,粒米滴水未进,几乎哀毁骨立。◎,端木赐活了这么久,所承受之事又岂是一般人所能及?他在春秋时代经历过亲故尽死的哀痛,在南北朝时看过天下最惨痛的场景,在崖山听过古今最雄壮的悲歌,他看过的太多,听过的太多,经历过的也太多,虽说还没到“我心匪石”的极度冷酷境界,但心志却也极坚了。
以这样的心志来说,按理说应该是不会有什么大的情绪波动了,更不要说流泪。但唯独当他在想起夫子的时候,想起那个总是坐在杏坛之上、站在高山之巅、走在流水之侧对身畔弟子们谆谆教诲的夫子时候,端木赐那坚固得仿佛坚不可摧的心防,总是会露出一个缺口,缺口里流出泪水。
这份眼泪,流了两千多年,也不曾干涸。
“赐!汝来何其晚也!”每当想起这句话,端木赐总是会泪下沾襟,泣涕滂沱。
夫子是一个何其重视礼仪的人啊!恐怕上溯三代,下追明清,纵横数千年,都不会再找到一个比夫子更重视礼仪的人了。可就是这么一个把礼仪看的比天还要大的人,却在得知自己要来看望他的时候,竟不顾上下之间的尊卑礼仪,强撑着奄奄一息的病体,拄着拐杖扶着门框,颤巍巍地等着自己进来。
当自己的身影刚刚出现在内院的时候,夫子就忍不住地哭,一边哭一边用干枯的手用力地捶打着门框,“赐!汝来何其晚也!”
赐啊,你怎么来的这么晚啊!
是啊,我怎么就来的这么晚呢?
连夫子的而最后一面也没有看到,师弟公西赤说,夫子到死脸都是朝着南方的,一双眼睛舍不得闭上,似乎是在等着什么人的消息,望眼欲穿。
端木赐当然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他当时就在南方的楚国,夫子至死都脸朝南方,无疑是想再见他最后一面。夫子等的,当然就是他这个不孝徒儿的消息。
可惜。夫子至死也没有等到。
夫子的遗憾只持续到他闭眼的一瞬间,而端木赐的遗憾和愧疚,却持续了两千多年。
为了弥补这份遗憾,端木赐对夫子的后裔多加照拂,否则的话哪怕孔氏贵为圣人后裔。恐怕也躲不过历史上那一次又一次的灾劫。若非是因为孔氏是夫子的血脉,就凭孔氏一次又一次地屈膝于外侮,端木赐也早就袖手不管了,哪里还有曲阜孔家衍圣公的荣光?
这是他对夫子的补偿。
夫子死后,弟子们在墓前筑庐,为夫子守孝三年,而他,独独守了六年。
世人和后世人都说子贡重情重义,不愧是孔圣人的得意门生,却不知这却只是他对夫子的一点补偿而已。
这份赞誉。他受之有愧。
……
……
三天心丧已闭,人不能总是沉浸在悲伤之中,端木赐从地上缓缓地站起,因为跪了太久,气血流通不畅,一双腿早已麻木地失去了知觉,就好像没有这双腿一样。如果是寻常人,此刻恐怕就应该考虑轮椅的问题了。更何况他已经三天没有吃喝任何东西了,体质已经是衰弱之极。所幸他是长生者,体质不同于一般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