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甲午》免费阅读!

第四十五章 万里悲秋(二)(2/2)

作者:面条2008

经济,国库都空的可以跑老鼠了,没有银子,拿什么去振兴国势啊?以你之见,又该当如何振兴啊?”光绪不怒反笑,盯着谭嗣同慢慢说道。

    “前次购买兵舰,我大清民间集资就高达800多万两,民间财力实乃大有可为之处!我大清虽然衰弱,但是只要集我大清现有之财力,埋头发展实业,变革经济,徐图为之,眼前的局面未必不可扭转。微臣以为,洋人的资本可以借用,然一味依靠洋人,终将为洋人所制!微臣恳请皇上三思。”

    光绪缓缓走到谭嗣同身前,一时竟有些迟疑。

    “朕真没有想到你会如此反对………朕来问你,我大清要发展实业,资金、技术、人才、机器设备,这些东西从何而来啊?我大清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洋各国了,仅仅靠我们自己关起门来发展,是永远没有希望的。这就是我大清推行了二十多年的洋务,也办了如许多的实业,却一直裹足不前毫无进展症结所在!

    我大清的病根不在肌体上,而在头脑里面。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这些东西不是你们维新变法所竭力反对的吗?不要因为看到我大清给了洋人好处,就激愤不已。凡兴一利必生一弊,做事情总是要有代价的,不打开国门,国人恐怕还一直沉睡不醒。………别人这样说,朕还可以体会,朕只是没有想到你谭嗣同居然也长睡不醒,你难道以为我大清关起门来,洋人就进不来了吗?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都是空文吗?那是教训!…………”

    谭嗣同的脸顿时涨得通红,急切之下也顾不得什么君臣礼仪,大声说道,“皇上容臣回禀,微臣并非反对打开国门让洋人进来,微臣只是觉得大清不能让出如许多的权益,长此以往,我大清国土上都是洋人的工厂,我大清经济何以立足?何以自强?”

    光绪一时也有些烦乱,不要说这个时代的人不理解,就是穿越之前的那个时代,刚刚打开国门的时候,也是猜疑反对之声一片,这些都可以理解,只是现在要去说服这些人确实让光绪有些头痛。

    “道理是辩不清楚的,你谭嗣同何妨拭目观之!不要小看了我们这个国家的潜力,洋人资本进入确实会有冲击,可是当天下人看到利益的时候,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趋之如骛,做大事不能小家子气,这样也舍不得,那样也不愿意抛开,终究只能是一事无成。”

    “微臣还是不明白,”谭嗣同昂着头,目光中半分也不肯退让,眉宇间全是那份书生意气。“皇上回京推行新政以来,微臣所见朝政全无半分新意,官制未改,法度未变,满朝大臣依旧如故,微臣以为,经济之道,只是小术,振兴之本,还在维新变法。皇上所言,微臣不敢苟同。”

    光绪再好的耐性,此时说了半天也有些光火了。要是旁人,早就让人叉了出去,只是眼前这个谭嗣同虽然透着些书生气,却不失光明磊落,倒是让光绪有些发作不起来。

    “做事情不能光是一个劲的冒进,撞了南墙不回头,这死了也于事无补。要学会志存高远,却又不拘泥于眼前的小事杂事乱事,这才能以坦荡的胸怀干成大事。这就是朕今天推行新政的主旨所在,这些话朕以后不会再说了,你不明白可以,朕给你时间去看去想,但是朕绝不允许任何人动摇朕的大计!”

    此时一直跪在旁边沉默不语的康有为忽然开口说道,“复生,皇上既已如此说了,你就不必再争了。我扣你的文章,也是不想让满朝守旧大臣以此为柄,动摇皇上的新政大计。”

    刚刚神情略微有些缓和下来的谭嗣同,听到康有为此话,顿时激愤之情跃然脸上,振声说道。

    “南海所言维新变法是何意啊?不正是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没有舆论,何来维新?皇上可以不同意谭嗣同的建言,但是堵塞言路却是施政的大谬。倘若皇上决意如此治国,微臣宁愿辞去差事,绝不做敷衍迎合之辈!”

    “放肆!”听到谭嗣同要愤然辞官,光绪顿时按捺不住,猛地一拍桌案大声呵斥道。

    此时康有为却是目光一闪,低着头再也不发一言了。

    虽然是盛怒之小,但是康有为的这个动作还是落在了光绪眼角里面,心中一动,竟有些莫名的差异,隐约觉着康有为的话似乎不像是劝解,倒像是撩拨一样。只是心中一时也想不明白其中究竟。

    “康有为所言不能授人以柄,这就是识大体顾大局!舆论乃喉舌,可是你们首先要弄明白了,是谁的喉舌,是朕的!政治不像你谭嗣同想的那么简单,书生意气,偌大一个国家,喊几句变法就完事了?你要辞去差事,朕不拦你…………”

    说到这里,看着谭嗣同慨然而跪的身影,光绪终究还是有些不忍。想了想放缓语气说道。

    “你不想在京城里面也好,朕正准备让刘坤一带着些官员到国外去看看,你就跟着一同去吧,看看外面的世界是如何的日新月异,再回来和朕讲你的道理。朕也乏了,你们都跪安吧。”

    迟疑了一下,谭嗣同终究没有再争执下去,脸色有些苍白的对光绪叩头退下。

    望着康有为和谭嗣同离去的身影,光绪的心忽然有些异样的感觉。

    谭嗣同是个直人,多有任侠之气,今日此举倒也没有什么,可是这背后康有为又是何意呢?以康有为的见识,何故把这点子事情闹到自己面前?

    光绪对康有为倒也没有什么成见,他用人向来都是择其长而用,毕竟这个时代真正的人才太少了,康有为的学识见解都算的上是人中翘楚,只是野心也存,私心亦有!他今日摆弄出这一出,究竟是何意呢?

    当初康有为刚刚进京的时候,奏对之际,对于光绪要他主持创办中外政策研究所,起初也是有些异议,虽未明说,但是失望之情溢于言表。光绪也明白,康有为心中所想的是入值军机,自然不会把一个毫无实权的中外政策研究所放在眼里。康有为绝不能放在军机上面,这是光绪早就想好的成算,而且这个中外政策研究所也绝非康有为想的那么简单,不仅是主持朝野舆论,更是为将来设立资政院打下基础。

    考虑到康有为在朝廷购买兵舰上面,凭借一支笔,生生为朝廷募集了800多万两银子,不仅付清了购买兵舰的前期费用,余出来的那部分也刚好缓解了编练新式军队的燃眉之急。有了这样一份功劳,康有为自然有些居功的意思在里面也情有可原,光绪也没有过多的责怪,相反还给了康有为二品顶戴,准允他可以直接入宫觐见,这才算是把康有为安抚下来。

    而康有为在这个位置上干的也确实不错,短短半年时间,中外政策研究所便在北洋、两江、湖广、安徽等处设立了分部,联络士绅,鼓动民气,主持舆论,正是大展拳脚的之时,这个时候,他为何和谭嗣同闹起了意气呢?

    正在踌躇困惑之际,太监小恭子捧着一个黄色锦盒一路小跑着进来,气喘嘘嘘的说道。

    “皇上,朝鲜军报,总参谋部陈卓大人派人急送入宫!………”

    最近更新是有点慢,在忙着写毕业论文,年底了事情也特别多,说声抱歉了。只要有时间,熬夜都会更新的,也不敢要什么票票了,希望大家喜欢就好,至少自己觉得质量是有保证的。

    我的小说不狗血吗?真的不狗血。甲午对于近代中国而言,有着非常刻骨铭心的记忆,我不想写成太过yy的东西,那个时代真的很艰难,那个国家也不是说强大就能够强大的,我希望能够让大家读出点不一样的味道出来。

    这一卷是终卷,结尾的时候会让大家有不一样的感觉,给我点时间……………
小说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