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侯》免费阅读!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军事 > 魏侯

第二百六十一章杀一百零四人,绝不姑息(1/2)

作者:三七开

    第二百六十一章杀一百零四人,绝不姑息

    回到三封县后,曹禅连衣服都没换。立刻招来了正处理公务的钟繇。

    书房内,曹禅一身便服,神色凝重的坐在主位上。钟繇则是一身官服,坐在侧位。

    两人这一肃,一松的穿戴。很是不协调。

    但这个时候没人会计较这些。

    曹禅把自己沿途看到的东西都跟钟繇说了一遍,钟繇默默的点着头。

    对于百姓枪地皮这件事,他也是疏忽了。虽然说最近城池,以及百姓迁徙太忙。但疏忽毕竟是疏忽了,钟繇不会找借口,也不屑于找借口。

    “立刻选出各郡的督邮,防止这件事的发生。”钟繇心中立刻有了腹稿,对着曹禅举拳道。

    “不用防止了,这件事是防止不了的,人性贪婪,尤其那些白波余孽,心地狠毒的不少。”曹禅却是摇着头道,随即双目寒芒一闪,“乱世当用重典,心地狠毒的就还以狠毒,杀,绝不姑息。”

    曹禅右手成刀。狠狠的一挥。厉声道。

    看着杀气凌然的曹禅,钟繇浑身一震,默默的点了点头。乱世中,鸡鸣狗盗者多如牛毛。

    用重典方能震慑。

    这件事也没什么好商量的了。曹禅亲自拟了文书,随即交给倒闭小吏抄录,分发给六郡,数十县的县令。

    这件事,会发生多大的骚乱。曹禅不知道,但他知道,一旦谁出头,就得人头落地。成了他震摄人心的工具。

    对于这一点,曹禅没有丝毫的愧疚之心。若是心术正者,何来会与当地百姓抢夺田地?

    不过,这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乱世用重典,这谁都知道。但没人知道,重典之能在于一时。要想长久安泰,还是需要改变民风。改变那些成为白波军后,心地变得歹毒的百姓的心灵,才是治本的办法。

    教化。教化民众向善。这是历来帝王干的事情,曹禅也想过。但却不想这么干,若是全部是善人,就成了绵羊了。

    这个问题是将来的事情,现在还没到那个时候。曹禅只在脑中想了想后,就抛之脑后了。

    “还有一事,我要调动起那三十万百姓的积极性,让他们赶紧给我使劲,快速的铸就城池。”曹禅想起另一件事。对钟繇道。

    “重赏,或酷吏。”钟繇不假思索的道出了两条路。

    曹禅哈哈一笑,对着钟繇道:“元常啊,你这就不知道了吧?出自自愿的,才会真正的使出全力,帮我铸就城池啊。这些都是外物,可刺激一番,但不能长久。”

    “再说如果重赏我没钱,如果酷吏怕反弹的厉害。”

    “下官不常体察民情,望大将军见教。”钟繇很是肃然的举拳问道。他就这好处,知耻而后勇。能认清自己的长处,也能认清自己的短处。

    他知道自己的长处在于调整大的方向,而不再于这些微小事物。说白了是非百里之才,而是千里良驹。

    钟繇自己当然不会很自傲的认为自己是千里良驹,但是曹禅确实是这么认为的。

    按照钟繇的履历,曹禅很清楚,若是有两线战争,钟繇的才能就是独立支撑另一线。

    这是一种极大的才能,他一边可以用谋,坐镇城池,督导军队。另一方面。也可以亲自挂帅,领兵出征。最后,还可以处理一州大小事务。事无巨细都可以处理的妥妥当当。

    这种才能,以及钟繇本身的功绩,被郭嘉,荀攸等人的锋芒给完全的遮盖住了。没人意识到读三国志或其他史书的时候,郭嘉,荀攸等人就算是再光芒万丈。最后的成就也没有这个人高。

    眼前此人,位三公。

    魏帝登极,初立三公,他就是其中之一。所以曹禅把他带到了别州,这块拥有无限潜力的大州,治理,以及抵抗北边鲜卑人。

    钟繇的作用很大。毕竟曹禅不可能一辈子呆在别州的。他是大将军,中原腹地还等着他去征伐。

    曹禅唯一忧虑的就是钟繇的经验不够,他不知道怎么样做好一个县令。

    “威胁,缺乏威胁。我在陪县时,立下曹城。初时步步艰险。手下百姓,兵卒也都知道,所以他们用命,知勇,懂理。也才有了我今日的地位。”曹禅边说,边看钟繇的脸色。

    见钟繇脸上缓缓明悟,曹禅笑了笑道:“所以啊,我要让知道,鲜卑人来了。”

    “不管是空穴来风,还是真的来了。只要百姓们,知道鲜卑人来了,就行了。他们就会劲力的帮助铸就城池。城池铸就好了。我们才安全一些。”曹禅站起了身子。朝着门外看去。神色深邃。

    “下官懂了。”钟繇向着曹禅一拜道。这一拜很是真诚,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相处日久,钟繇知道曹禅的学问并不高,但城府够,一些琐碎事,也有他的长处。

    曹禅今教导他一番,为何不能为师?钟繇没有那些死读书的人的傲气。

    当日,曹禅朝着数十县齐齐发布了密令。让他们依计行事。

    第六日。

    城池依旧在修补,不过陆续有修不好了,崩塌的城门也重新立了起来。有的百姓没事干了,就被打发去了城内修复一些破败的院落。

    人口减少,一些院落空了数十年,甚至百余年了。住着肯定不安全,必须修补,修缮。

    但是懒洋洋的气氛却是在城中弥漫了起来。

    城中一角,有一个身穿粗布短衫,面向粗矿的男人。他叫道纩。

    道犷数年前是个农民,后来成为了黄巾兵中的一员,不是自愿的,而是被迫的。他的家人,妻子。老人,兄弟全部被黄巾害死了。

    要么成为黄巾,要么被杀。这就是残酷的黄巾。道纩选择活了下来,但是他心中对妻子,家人,兄弟被害的仇恨也同样隐藏了下来。所以他开始祸害别**子,女儿,杀害别人的兄弟。

    这就是动乱过后,心里扭曲的起义军。

    做了黄巾没过多久,黄巾败了。他就成为了白波军。在首领的带领下,转战并州。后来首领死了。死在了杨奉的手上。

    他就跟着杨奉干了。依旧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后来杨奉也败了,败在了大将军,大司马曹禅的手下,他摇身一变,又变成了良民。

    错,不是良民。顶多是披着良民的恶棍罢了。什么也洗刷不了他曾经干下的恶事,道纩心里清楚。

    如今,道纩孤身一人。无妻子,无子嗣,无父母。一个人饱了,全家不饿。日子过的甚是潇洒。

    道纩人还挺聪明的,他虽然对下半辈子没什么规划。但是他知道目前大将军是在用重典,范了各种法的人,刑法都很重。所以他没有打算去试试大将军的屠刀锋利不锋利。

    他与他的同伴都商量过了,等以后局势稳定了,他再决定做不做清闲汉子。调戏调戏小妇人。现在嘛,他每天懒洋洋的起床,吃了官府发下来的米粮,然后懒洋洋的去修缮城墙。

    那一段本来三天就能修复好的城墙,他与他的同伴硬生生的用了五天,还没修好呢。

    大家都懒洋洋的,实在是没办法。

    其实也不是懒洋洋的,大家都在心里偷笑呢。法不责众嘛。偷懒的人这么多,大将军的刀即使再锋利,也没办法砍下来的吧。

    当了这么多年黄巾,白波的。很多人都成精了。生死场上打滚,伸头一刀,退后悬崖。

    爽矣。

    慢吞吞的用了膳食,道纩与其他一些人开赴城墙。

    这是一支很典型的小团伙,清一色的壮汉。这些人都没有妇孺,老人。徐晃挑剩下的人孤寡人。

    慢吞吞的来到城墙后,他们的一天又开始了。懒洋洋的挑着胆子,有气无力似的抬起,
小说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