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谋小计五十年:诸葛亮传》免费阅读!

大谋小计五十年:诸葛亮传第89部分阅读(1/2)

作者:作者不祥

    抖,今夜他将会在丞相府留宿,实际上他并不是第一次留宿,对丞相府算熟悉,故而也不需人带路,径直朝后院的居室走去。

    前面走来一个人,怀里抱着一只红漆匣子,她在姜维面前停下来,是个陌生脸的女僮。

    “姜将军。”她礼貌地称呼。

    姜维也礼貌地和她点点头,可那女僮没走,仍停在原地盯着他,他迟疑地说:“有事?”

    女僮说:“我家小姐有薄礼送给将军,望将军不弃。”她将那匣子恭谨呈上。

    小姐……丞相千金……诸葛,诸葛果?

    脑子里飞入一个剪影,风扬起她的白皙而瘦弱的脸,笑容在眉梢荡漾开去,像一池便要碎裂的秋水。

    哦,是她呢。

    丞相千金诸葛果要送自己礼物,为什么呢?

    “我……”姜维梗了嗓子,“我不能受。”

    女僮仍是做出呈递姿势:“小姐吩咐,将军一定要收下,这是她的一片心意。”

    “请转告你家小姐,无功不受禄,姜维实在不敢受!”姜维固执地说。

    女僮叹了口气:“将军若不受,小姐一定会责罚我,你不知道,小姐是下了死命令!”她说着说着竟要哭了,伤心地呜咽了两声。

    姜维顿时慌了手脚,平白地被人当道拦着送礼物,不肯受,对方还要哭,若是被人知道,还道自己有什么轻薄之举。

    “不是,不是,”姜维慌张地摆手,“哎哟,你别哭,我不是这个意思……”

    女僮哭着收不住闸:“求你收下,不然人命关天,将军,呜呜,你一定要收下,求你了……”

    姜维焦虑得手足无措,一面笨拙地解释,一面到处打量,生怕有人过路,倘或撞见这一幕,可真是跳进黄河洗不清了。哪知女僮趁着姜维犹豫之时,把匣子猛地塞给他,在姜维叫喊时,撒腿就跑远了。

    他发了一阵呆,到底无计可施,想着不如先收着礼物,明日再寻个机会退回去,只好抱住匣子走去居室。

    进得屋来,关紧了门,他把匣子放在案上,犹豫了一刹,没能忍住那好奇心,两只手摸索着,轻轻打开了。那里边竟是塞满了物事,有各样糕点——麻饼芝麻饼红豆饼,略有温热,像是刚刚出炉,还有一副饕餮面具、一只绣工精美的革囊、一把考究的梳子,最下面居然卧着一条簇新的腰带。

    他沉吟着,仍是想不通诸葛果为何要送礼,他和丞相府千金没什么交情,就算彼此熟络,也不该男女私相授受,这不符合他的风格。

    他抚上腰带,没防备的,像是被针扎了,忽然心尖一疼。

    哦,白蘋……

    泪在眼睑深处吞没矜持,他想忍住,可他失败了,冰凉的泪滑下来,掉在白玉带钩上。

    他把匣子合上,他想明天寻机会还给诸葛果,如果寻不着机会……他不知道该怎么办。

    听得夜风吟唱,宛如雍凉春来撒在天空的黄沙,他推开了匣子,长长地叹了口气。

    ※※※

    月亮温润得像安静的想念,丝絮的云是记忆的残痕,在时间的天幕上游弋,许久许久。

    门开的时候,月光仿佛水般流泻而入,也将一个黯淡的人影投了进来,倚在外屋的灯下做针黹的黄月英抬起头,微微一惊:“你?”

    月光像优雅画笔,轻轻勾勒着那张疲惫的脸,诸葛亮轻轻走到妻子身边,悄声道:“果儿呢?”

    黄月英叹了口气:“早睡了。”

    诸葛亮蹑手蹑脚地走到里屋门边,朝里边望了一眼,灯光寂灭着,黑黢黢的房间有微亮的雾荡来荡去,夜风在窗下敲打,像熟睡中匀净的呼吸。他看不见女儿,只能在影影绰绰的光线里猜测那床帏间深陷梦中的女儿模样,他在寂静中冥想了一会儿,竟生出淡淡的怅然。

    他退了回来,在黄月英身边坐了下来,沉默一会儿,他说:“三日后,我回汉中。”

    黄月英既不惊异也不追问,她低低地一叹,轻轻一嗔:“劳碌命。”她微微停顿着,还是问道,“名字想了么?”

    诸葛亮愕然,他显然又忘记了。自回成都以后,围绕着他的依旧是如山的文书,鱼贯而入的问事官吏,以及做不完的公务。他永远像一只停不住的陀螺,转啊转啊,把心血一点点拧干,直到被死亡攫走所有力量。

    黄月英也料到了他的遗忘,她没有责备他,苦笑了一声,咬断了线头,把针线卷进脚边的针衣里,将手中的针黹活路轻轻一抖,却原来是一件加了里的长襦:“试试。”

    长襦从诸葛亮的肩上垂下去,像水一样一淌到底,却稍稍宽松了些儿,腰带扎紧了,上身仍然显得蓬松,像兜住了一团云。

    “大了。”黄月英惋叹,她把衣服褪下来,露出了戚戚之容。

    “大就大,没关系。”诸葛亮满不在乎。

    黄月英慢慢地叠着衣服,很久不说话,那一件长襦花了她很长时间才叠成一方豆腐块。她用一双手抚着光滑的衣服,仿佛在抚摸谁渐趋消瘦的脸。

    “是你瘦了……”她忽然流下眼泪,“孔明,你太累了,就不能歇歇么?”

    她还是说出来了,她是他的妻子,是他人生的知己,她隔着遥远而咫尺的距离,看得见他移山似的辛苦,体会出他内心的忧怀。她多想为他分担忧愁苦难,哪怕只是轻若鸿毛的一点负累。可她却无能为力,像个坐观他人溺水的看客,明明已心焦如焚,却只能在极远的地方呼喊一两声没有用的口号。

    诸葛亮凝视着伤情的妻子,酸楚的感觉像从心底漫出的冰冷泉水,他擦去妻子颊边的泪,回答她的声音却仍然执着:“不能。”

    黄月英凄惶地叹了口气:“就知道你会这么说,我也不会干碍你的事,只是心疼你……”

    “我很好,不用担心。”诸葛亮用轻松的语气说。

    “好什么……”黄月英责怪着,眼泪又簌簌滚下来,她舍不得用重话说他,一点儿的责备、抱怨都让她觉得内疚,她只想做他身后默然无声的支持,奈何这种支持也如此乏力。

    诸葛亮略带忧郁地说:“我也想停下来歇一歇,可我不能啊!每当我生出懈怠心,先帝的嘱托便于耳边响起,知遇之恩、托孤之重,岂是寻常之情,普通之恩……那是责任,是担当,是不可后退……月英,你知道么,那责任催着我往前走,不能停,便是累到呕血也要撑下去……”

    “没有头么?”黄月英戚戚地问道。

    诸葛亮怆然一笑:“有……”他却不说话了,可又何须说出口,他和黄月英都明白那尽头是什么。在那漆黑一团的前方,没有光,没有梦,没有美好的憧憬,没有嘈杂的忙碌,那是每个人的最终归宿。

    黄月英心里疼得早如翻江倒海,这就是她的丈夫,是一个国家的丞相,亦是这个国家赖以存在的希望。他生来便只属于残酷的历史,属于壮美的山河,属于永存的誓言,就是不属于一个小家,不能担当一个寻常的父亲和丈夫的角色。

    她至此完完全全体会了,当年在她嫁给诸葛亮之前,父亲告诉过她,诸葛亮非寻常人,一生必将历无穷难,遭无穷苦,受无穷险。可她心甘情愿嫁了他,心甘情愿做他身后安静守候的女人,承受他的苦难,忍耐他一次次的远别,这仿佛是她的使命,他担当国家,她却担当他。

    她虽然难过,却不肯流露出来,她用鼓励的语气说:“你走吧,家里的事,你放心,南欸、果儿都有我。”

    诸葛亮感激地握住妻子的双手,这是他的幸运,黄月英是上天赐给他的女人,知礼、不争、懂事,使他得以安心做事,没有丝毫的后顾之忧。

    “走之前把名字取了。”黄月英笑道。

    诸葛亮也是一笑:“我已想好了。”

    “是什么?”

    诸葛亮不言,他见面前的木案上有一卮水,伸出指头轻轻一蘸,在案上写了一个“瞻”字。

    “瞻?”黄月英喜道。

    “嗯,是瞻,”诸葛亮缓缓道,目光悠远深沉,“慎终谋远,以望远志,故而为瞻。我希望他日后立远志,有远图,篡承熙绩,克明俊德,勿为庸人也。”

    “我却希望他做个寻常人。”黄月英用半玩笑半认真的口气说,“可不能学你,天生劳碌命。”

    诸葛亮忽地笑了:“好,就做寻常人。”

    那字在案上慢慢化开,像刚结出的花骨朵,在人生的短暂旅途中烙下第一个痕印,饱含着一个父亲的殷切期望。

    ※※※

    三日后,诸葛亮踏上了二次北伐的征程。

    这一次,诸葛亮走得很平静,没有首次北伐时浩浩荡荡的送行队伍,亦没有喧嚣的鼓吹仪仗,只是在一个寻常的清晨,由太常代表皇帝念了一篇出征祝文,而后诸葛亮跪拜受旄钺、羽盖鼓吹,仪式做足了,明面上显出皇帝对北伐的重视。而其实那天,皇帝窝在宫里和一群宦官博局,黄门将丞相出征的消息传来,他漫不经心地“哦”了一声,眼皮也不抬一下,迅速把自己拖入热火朝天的欢乐中。

    皇帝把满手的五木棋子都撒了出去,“当啷”的敲击声像撞破了一颗心,宦官们忙乱地满地抓棋子。皇帝瞧着他们手忙脚乱的样子,颇觉得有趣,拍着手哈哈大笑起来,那笑一旦爆发竟自再也收不住,笑着笑着,眼角有透亮的水光倏忽滑落,他却抹着眼睛笑道:“风可真大呢!”

    在皇帝那亦痴亦狂的笑声中,丞相出征的车马已缓缓地驶出成都北门,沿着平整宽直的驰道一路向北。这条道是昭烈皇帝初入蜀时,耗万人之力修凿而成,由成都一直延伸到入蜀的要隘白水关,沿途遍作传舍、亭障,既为旅途来往之便,又为军事防卫之用。若是国家一旦有警,一日之内,烽火之信便会传入国家都城。

    当年开凿此路时,朝内朝外一派非议,有抗争激烈者不惜泣血公门,控诉此举是为疲敝民力,乃稗政也,应该立即废止,还民休息,甚至说出秦始皇修阿房宫致使二世亡国的悚骇言论。昭烈皇帝顶着巨大的舆论压力,杀了一拨人,关了一拨人,黜了一拨人,硬是在那汹涌澎湃的反对声中辟出一条通衢大道,把成都和边关要塞紧紧地联系起来,将随时可能到来的危机裸呈在国人面前,时时警醒蜀汉的君臣百姓,敌人就在看得见的前方,险峻高山挡不住他们,偏安一隅拦不住他们,唯有自己不思进取的懈怠才会招致灭顶之灾。

    道路竣工的那一日,昭烈皇帝对群臣说:“忧患亡国,则国不亡,安逸太平,则国亡。”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没有前人筚路蓝缕,怎么能有后人行走在康庄之道上的荫福平安?

    昭烈皇帝很喜欢西门豹治水的故事,他常常在与群臣朝会时,念及西门豹的传世名言:“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今父老子弟虽患苦我,然百岁后期令父老子孙思我言。”

    他把西门豹的这段话镌起来,挂在壁上的显眼处,经常诵读,还当作赐给大臣的礼物。有人只当是个寻常的赏赐,和什么蜀锦名刀一样,压根没当回事,可诸葛亮比任何人都理解昭烈皇帝的苦心。

    行大事者,往往饱受非议,世人习惯持目论而驳远谋,为一时之快忽百世之利。高瞻远瞩的人总是孤独的,生前遭着纷争反对,身后遭着口诛笔伐,背负千万人的指摘是他宿命的苦难,可不能因为有了非议便轻易放弃。

    那就由着他们说吧,为了百世之利,不得不在骂声中执着上路,所有的反对争议都可以抛舍。

    诸葛亮轻轻地握紧了手掌,像把某种坚韧的信念攥实了。

    成都城已离得越来越远,霜色的雾罩下来,迷蒙了城市的轮廓,一切都缥缈起来,宛如一道盘桓在时间之外的目光,默默地倾诉着过往的坚持,无怨亦无悔。

    便是死亡也不能扼杀他们坚持的勇气。

    第十四章 强攻受阻丞相退兵诱敌,投上所好阉人借机献媚

    大雪如泪倾崩,白茫茫犹如苍天塌陷,听得大片的雪花沙沙地飘落,好似残叶坠水,北风呜咽,一阵紧似一阵。

    大雪中的陈仓城肃杀如枯井。

    硕大的旗帜在寒风中瑟瑟战栗,发出呼啦啦如划桨般的声音,大颗大颗的雪粒不断地扑上去,让那墨黑的“魏”字只剩下些微残肢。

    铺天盖地犹如狂泻情绪的大雪让陈仓城沉陷在一派荒寂中,恍惚让人以为这是一座空城,死寂、空洞、惨白、枯萎,可若把视线放低一点,会发现覆着雪尘的城楼上铺满了人,有活人,也有死人。

    守城的士兵有一半蜷曲在城堞下,已疲乏得打起盹;有的已在睡梦中离开了人世,却没有伙伴察觉并为他收尸;还有一半缩在避风口,不时跺跺足,搓搓手,仍是不能祛除那钻入骨髓的寒冷;有支持不住的一头栽下去,在雪地里撞出一个夸张的人形,口鼻砸出血来,一溜溜地喷出去,很快被大雪掩盖得毫无痕迹。

    “轰!轰!轰!”

    巨大的声响震荡着沉寂如死亡的雪天,城楼上的士兵从半死半活的僵硬状态中惊醒过来。有机灵的士兵趴在城楼上向外张望,苍茫大雪的背景下,一切都被抹去了清晰的轮廓,视线似被白纱遮住,恍惚看见几个庞然大物正缓缓逼近城楼,仿佛从大海里爬出来的巨型鲸,登岸的一刹掀起了骇人的海浪。

    “蜀军攻城了!”

    歇斯底里的号叫便是那催醒士气的战鼓,能爬起来的魏国士兵都爬了起来,不能爬的,被同伴又踢又拽,实在叫不醒,便知他已死去,心里难过了短暂的一瞬,下意识地将尸体用力推去一边,为其他活着的守城士兵留出空隙。

    “那是什么玩意儿?”有士兵悚然问道。

    庞然大物近了,可以看见那物体高有七层,每一层朝向城墙处安了铁面板,上面嵌着巨大的铁蒺藜,像一颗颗锋利的狼牙,底下装着十六只大轮子。有上百个士兵在最下一层着力推着这庞然大物前进,原来是攻城所用的冲车,可其形制却比一般的冲车足足大了一倍,一共有四辆,每一辆都如一座移动的高山。

    “好大的冲车!”

    士兵们心胆欲裂,这是他们从来没有见过的战争武器,像咆哮的巨兽,用尖利的牙和遒劲的臂撕开了厚重的雪幕,携带着劈山的可怖力量,一步步撞向脆弱的城防。

    “整兵,整兵!”守城将官挥舞起手中的红旗,嗓门喊得嘶哑了,出血了,却不敢放低声音。

    守城士兵硬着头皮一拨拨靠近城堞,拍打活络僵硬的手臂,有的拉弓,有的举刀,有的搬滚木,有的扛石头。

    一场恶战即将拉开血腥的帷幕。

    攻城的蜀军和守城的魏军已经对峙了二十天。

    当今年冬天的第一场雪还在蓄势待发时,蜀军兵出散关,翻过耸峙入云的秦岭山麓,悄无声息地挺近冬眠中的陈仓。那之后,魏蜀两边便展开了艰巨的攻守拉锯战。

    蜀军的攻城方式不断地在陈仓城下变换花样,一开始是搭云梯强攻,魏军用强弓和火箭密集防守,云梯沾着火,呼啦啦一烧到底,许多蜀军士兵因此葬身火海。这种强攻因为伤亡太大,蜀军只采用了一次;后来蜀军又在城外搭起高出城楼的阔大木架,架上站立弓箭手,箭飞如蝗,直射得城上守军不得已蒙盾而走,守城魏军便在城楼上修高台,外边蜀军加高一丈,里边魏军加高两丈;再后来,蜀军又昼夜不停挖地道,想出奇兵突入城中,魏军便横着挖一条深沟,让两条沟形成丁字形,迫使蜀军的突兵不能深入腹地,让蜀军的攻城计划再次落空。

    这场攻守之战虽极艰苦,可双方的死伤却很少,更像是一场军事谋略的实战演绎,而且蜀军的每一次攻城几乎都在运用机械,各种机械有的是常见攻具却加以改良,有的却是闻所未闻。

    为了应付蜀军的机械攻势,陈仓守军费尽心力,滚木用完了,攻具用尽了,迫不得已,竟去挖坟冢,拆了棺椁临时拼凑成攻具。陈仓老百姓都说这是断子绝孙的龌龊阴事儿,挖人祖坟者日后不得好死,即便如此,蜀军攻城的器械仍然层出不穷,仿佛从一眼永不干涸源泉里涌出来的巨流,魏军现在只要听见吱嘎的机括声,头皮都会发麻。

    这一次,蜀军又造出巨型冲车,庞大得令人瞠目结舌,魏国士兵不禁怀疑起来,蜀军统帅到底是在打仗,还是在
小说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