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痴愚实乃纯良》免费阅读!

第1023章 大生意(求月票求订阅)(2/2)

作者:怪诞的表哥

经改司是为了筹措军需来平定江南,那有了这六百万两银子,再凑一凑,勉强也够了。”

    徐维摇了摇头,道:“赈灾、修黄河、修水利、辽边、宣大,到处都是缺口到处都张着嘴等着用银子,这六百万两岂能真由经改司挪用?”

    “那是?”

    “用来发行这个。”徐维从袖子里摸出一张彩纸递给姚启圣。

    姚启圣马上会意过来,笑道:“大楚宝钞?”

    “不错。我大楚开国之初,金属极缺,于是太祖皇帝借鉴宋元实行的纸币制度,下令设立宝钞提举司,印制‘大楚通行宝钞’。”

    姚启圣接过那张宝钞,只见正面盖有两方红色官印,分别是“大楚宝钞之印”和“宝钞提举司印”,背面印着“五百文”字样。

    四周则印有各种各样的花饰,雕刻得极为精湛,想必是为了不让人仿造。

    边缘处有一行编号,下面有一行小字“中书省奏准印造,伪造者斩,告捕者赏银贰佰伍拾两,仍给犯人财产。”

    大楚宝钞已停用了百余年,姚启圣也是第一次见,闻了闻,道:“这是桑皮纸?”

    “是。”徐维道:“把废弃的公文打成纸浆作为配料,可使得钞纸的颜色呈这种特有的青灰色,难以仿造。”

    他又指了指上面的印泥,道:“姚大人可知这印泥有何特异之处?”

    姚启圣抬起宝钞对着阳光看了看,眼睛更疼。

    “有防伪暗记……这印泥也不是朱砂印泥。”

    “不错,这是硫化铅,市井少见。”

    “是,印制宝钞,防伪是紧要关节。”

    徐维道:“大楚宝钞通行初期,在民间流通顺利。姚大人可知为何到了最后却又被废止了?”

    “我认为,在于‘只发不收’,朝廷以宝钞支付俸给军饷,收税却只收新钞或干脆不收。民间的宝钞用旧以后也不能兑换,致使百姓越来越不愿使用宝钞。”

    “是啊。”徐维点点头,道:“我到经改司比姚大人早两天,范大人曾和我说过另一个原因,姚大人可想得到?”

    姚启圣想了想,忽然想到银库里那六百万两白银,猛得灵光一现,道:“原来如此!这六百万银子就是与宝钞挂钩的,依然会用在治河款、或边地的军饷上,但会以宝钞的方式来发?”

    徐维侧点点头,心道难怪范大人要把他从户部调到经改司,果然是才思敏捷。

    “按范大人的说法,这叫‘准备金’,宝钞不是想发多少就发多少的,需要……”

    徐维话到一半,忽然见到长街上有一个身影走过,他不由眯了眯眼。

    ——那人有点眼熟,在哪见过?是南京来的人吗?

    然而下一刻,他定眼一看,那个身影已经消失在人群之中……

    ~~

    于是同时,侯方域正在官营外贸商行里拟订今年与江南的贸易计划。

    忽然,他听到外面有争吵声传来,赶到窗边一看,只见几个户部官员正在与商行里的几个老帐房争吵。

    今天王康不在,但那几个户部官员也不敢太过嚣张,只是神态显得十分焦急。

    “国商国商,总归是为朝廷办事的商行。这每年给国库的分成都是早定好的,前两年都给的利索,今年怎么就没有了?”

    “这位大人,我们都说了许多遍了,朝廷的那部份分红我们已经给过了,该交国库的银子都已经交了……”

    “分明就少了六百万两……”

    “大人你听我说……”

    “经改司什么经改司,我们户部就是没收到……”

    侯方域皱了皱眉。

    他才不会出面去解释,这件事他看得很清楚。

    ——六百万两银子的大事,上头的高官交割得清清楚楚。户部怎么只可能派几个小官来办?还特意选在王老大人不在的时候?

    无非就是哪位户部的高官故意派人来吵上两句,为的就是给经改司一点难堪,以免这事成为每年的惯例。

    自己若真跑出去解围,必是被人奚落一番,害范大人颜面无光……

    但侯方域看得明白,商行里的那几个老帐房却看不明白。

    这些老帐房不懂官老爷们的弯弯绕绕,被人逼急了,竟是真把交接的帐目又拿出来。

    “大人们请看,这笔六百万的银子就是经改司提走的!你们都是朝廷的衙门,银子给朝廷了,就与我们无关……”

    忽然。

    “咦,这一百万两的分红又是什么?”有名户部官员轻呼了一声。

    场面忽然诡异地安静下来。

    那些户部官员忽然就不敢再闹了,灰溜溜地转身就走……

    隔着一条走廊,侯方域站在窗边看着这一幕,皱了皱眉,思索起来。

    ——这几个户部官员跑来是想敲打经改司,这只是官场上习以为常的小事,不算什么。但看他们最后走掉的样子……倒像是真发现了这外贸商行的帐目有什么问题?

    有问题,但不敢吱声?

    一百多万两?这种国库紧着银子用的时候,提走一百多万两做什么?

    莫不是王老大人私吞了这一百多万两不成?

    可笑……

    ~~

    与此同时,杨全望走进了离银库胡同只隔两条街的一座宅子。

    他是太平司出身,是个四十多岁的汉子,身穿丝绸,举止间颇有豪气。

    由下人引着一路走进大堂,他向一个三十岁左右的男子拱手道:“公子。”

    这公子名叫马伯和,面容英挺,此时盘腿坐在那里,也能看得出来他身量矮小。

    他虽是这副矮小的身躯,脸上的表情却莫名地让人感到压迫感。

    “坐吧。”

    杨全望在厅中落座,开口道:“如今京城已被伪朝攻下,公子还是及早回南京为好,大人说,可以为公子谋一个太平司同知的位置。”

    马伯和道:“我在做的事若能成,区区一个太平司同知,我不看在眼里。”

    “可是就连温大人都失手了,他反倒还把自己害死。”

    “那是他蠢。”马伯和道:“刺杀只是小道。要对付王笑,要能看到这个人的根基在哪里。”

    杨全望道:“我不明白。”

    “我近来一直在想,王笑的权柄是从何而来的?”

    马伯和缓缓道:“最开始是锦衣卫,他通过锦衣卫抄家,得了些银钱和先帝的信任;之后是关宁铁骑,他收服关宁铁骑打败皇太极,赢得了兵权和威望;再往后,他接收了楚朝在北方的势力,比如京营和宣大的残兵、朝廷的百官。

    这些,都是楚朝旧有的势力、是先帝的遗泽,只是他用得比先帝好。

    在山东立住脚跟之后,情况开始有了改变,他开始均田、收拢流民和辽人、打压豪绅、改革科举、改革官制……这让他赢得了民心。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支技他,齐鲁百姓;逃到山东的奴才、辽人、贱民;以前只能给别人种地的佃户;原本无地可地的贫民……这些人得到了田地,对他感恩戴德,呵,都是想上不得台面的东西,但架不住人多啊,就是他们充实了他的兵力。

    至于他的文官,都是些什么人?那些能考上狗屁官选考试的半吊子书生,呵,家境一般的农民、小户人家的子弟,本该连秀才都考不上。还有那些原本上不得台面的小吏,被他重用。甚至一些士族子弟,看着他实力越来越强,也只好低头向他效忠。

    看出来了吗?王笑的实力是哪里来的,鱼龙混杂。”

    杨全望道:“恰是各方都支持他,他才以难对付。”

    “你错了。”马伯和道:“他的势力太复杂,对他是好事,也是坏事。

    在国难当头之际,各方可能在他的种种手段下拧成一股绳。贱民和平民们得了好处、豪绅们为了活命可以忍一忍。‘待从头、收拾旧山河’,他们都有志向,为了志向,利益就不那么重要了。

    现在情况不一样了。收复京师,这是他们的志气最高涨的时候。过了这个点,他们的志气就泄了。就像是男人和女人,过了那个点,就亢奋不起来了,明白吗?

    热血再热,渐渐也要凉下去。只有利益才能让人永远效忠。也像是男人和女人,一开始花前月下,可以把钱财视为身外物。但日子久了呢?贫贱夫妻百事哀。有了钱,夫妻相处才能长久安稳。

    这个时候,王笑该做的是什么?给臣下文武大肆封赏。‘男儿划地取封侯’那些人跟着他出死入死,是为了当万户侯的!

    但你看他是怎么做的?该赏不赏,还沉醉在均田的旧梦里,天真地以为接下去还凭这老套的路数能让人继续追随,我听说,他还成立了一个经改司准备继续变法,谁会支持他变法?

    蠢,太蠢了。他露了一个大破绽,我怎么能不趁机对付他?”

    杨全望沉思了一会,道:“但我看京城局势还是非常稳定。”

    “那是你看不出来。”马伯和道,“但我看出来了,我早就看出来了,王笑此人太像王莽了,太像了,我甚至怀疑他就是王莽转世。

    你看王莽称帝之前,何等如日中天,所有人都支持他,像不像王笑如今?但王莽是什么下场?

    你再看王笑,眼下是他权柄最高之际,但众叛亲离的裂缝已经出现了。有功而不赏,他真以为所有人都会为了他的志向无条件地效忠。他居然犯这样愚蠢的错误。我要做的,就是撕开这道裂缝!”

    “公子的意思我明白了。”杨全望道:“公子是要收买伪朝的文武官员?”

    “不错。王笑没有利益给他们,我却有。我已有了不少收获,你以为我的消息是哪来的?”

    “可是……公子当知道锦衣卫的厉害。我们已有不少人折在他们手里。”杨全望道:“眼下他们刚拿下京城,我们还能在京城活动。再过些时日,那个户籍制度一旦建立,我们再留下来就很危险……”

    “呵呵。”马伯和笑了一笑,给人一种强烈的压迫感,道:“我叫你过来,是为了今晚陪一个人喝酒,你猜猜他是谁。”

    杨全望摇了摇头,道:“我猜不出来。”

    马伯和道:“记住,要杀一个人,不是像温容信那样冒然拿着匕首冲上去。而是要先弄瞎他的眼睛、弄聋他的耳朵。”

    杨全望恍然,道:“是他……”

    “不错,伪朝的锦衣卫指挥使,柴青禾……”
小说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