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帝王的私密生涯:赵匡胤私密生活全记录》免费阅读!

中国帝王的私密生涯:赵匡胤私密生活全记录第32部分阅读(2/2)

作者:作者不祥

意!”赵光义终于提起了精神:“好,就听赵兄你的!本王虽不才,但在朝中说话,也还顶用!”赵光义就依赵普所言去联络朝臣了,他一共联络了数十位大臣一起具名上书反对迁都。反对的理由大半是赵普拟就的。理由虽然不足以使人信服,但看起来倒也很充分。结果,赵光义的目的(或者说是赵普的目的)达到了:赵匡胤见这么多大臣反对,而且还是赵光义牵头,便表示“暂缓迁都之事”,“待北伐成功之后再行商定迁都事宜”。虽是“暂缓”,也毕竟没有迁。成功地阻止了赵匡胤迁都的意图,对赵光义而言,无疑是一场小小的胜利,所以赵光义很高兴。但更高兴的,还是赵普,因为他潜回汴梁的目的几乎完全达到了:赵光义不仅相信了他的话,而且听从了他的话。就这么着,在高高兴兴的氛围中,赵普别了赵光义,暂回孟州去了。二人分别之时,赵光义依依不舍地问赵普何时再来汴梁。赵普也颇为动情地回道:“三月之内,普定会重新站在王爷的面前!”如果赵匡胤能够得知赵普曾在晋王府里逗留了数日,那赵匡胤是否能够从赵普的行踪中嗅出一些不祥的气息?可惜的是,赵匡胤对赵普所为全然不知。因为他那段时间太忙了,他全部的精力都扑到即将进行的北伐之事上去了。不然,纵有赵光义带头反对,赵匡胤也不会轻易地就同意暂缓迁都。他实在是很想把大宋都城迁到他的出生地,却又如赵普所料,北伐之事始终是占第一位的。若与北伐相比,迁都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前文中多次提过:北伐始终是赵匡胤挥之不去的情结。南方尚未平定时,他就曾不顾赵普等人的反对两次北伐,现在,南方基本上统一了,赵匡胤就更没有理由不大举北伐了。当然,赵匡胤北伐的对象,依然是刘氏的北汉国。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赵匡胤即将进行的北伐是有很多有利因素的。这些有利因素归结起来大略有二:一、宋辽已经议和,宋军不必担心辽军会来相救北汉;二、北汉国一步步地走向腐败,已经变得不堪一击了。北汉国究竟腐败到了什么程度?举个例子来说明吧。有一个和尚叫刘继颙,曾经开过银矿,积攒了不少银子。他用这些银子打造了数百件首饰,一骨脑儿地送给了北汉皇帝刘继元的妃嫔。妃嫔们很高兴,竞相在刘继元的面前夸赞刘继顒。刘继元一高兴,就把北汉国除皇帝外最大的官——太师兼中书令——封给了和尚刘继顒。还有一个叫范超的,本是刘继元一个妃子的仆人,刘继元同样是一高兴,范超就摇身一变,成了北汉国侍卫亲军都虞侯。据说,范超得封都虞侯之后,差点喜极而疯。刘继元还不仅仅是变得会“一高兴”了,他本就有些多疑而残忍的性格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有人说大将张崇训、郑进、卫俦等人想谋反,他就二话不说地将张崇训等人杀了。有人说宰相张昭敏、枢密使高仲曦等人有通宋之嫌,他眼也不眨地就把张昭敏等人处死。甚至,有人说他的弟弟刘继钦有篡位之心,他也不问青红皂白地就送弟弟去见了阎王。可以说,这时候的北汉国,根本就无力再与大宋抗衡了。赵匡胤此时不北伐更待何时?这一年(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八月,金秋时节,赵匡胤一切准备就绪之后,任命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党进为北伐统帅、宣徽北院使潘美为副帅,领兵十万,兵分五路,沿汾河直攻太原;同时任命防御使郭进为偏帅,领兵五万,扫荡北汉国除太原以外的五个主要城市:忻州(今山西忻州)、代州(今山西代县)、汾州(今山西汾阳)、辽州(今山西左权)、石州(今山西离石)。很明显,赵匡胤此次北伐,是想一口将北汉国全部吞掉。据说,在赵匡胤任命北伐将帅之前,赵光义曾向赵匡胤建议:应任命良将曹彬为北伐主帅。谁知,赵匡胤颇不高兴地诘问道:“光义,你是不是想把朕一统天下的功劳都记在那曹彬的头上了!”赵光义本是诚心诚意地为北伐着想,却被赵匡胤这么一呛,呛得满心不舒服,还不好发作。不过,赵光义事后冷静地一想,又觉得赵匡胤所言不无道理:在已经结束了的南征北战中,曹彬不仅大都参加了,而且还都是军中的主帅或主将之一,如果,此次北伐仍用曹彬为主帅而曹彬又顺利地攻下了太原,那么,大宋一统天下之功,似乎就真的要记在曹彬的头上了。果真如此的话,曹彬岂不是就有了“功高震主”之嫌?

    那江山与美人本可成为王爷您的(16)

    只是赵光义虽然理解了赵匡胤闲置曹彬的用意,但被赵匡胤诘问的情景,他却一时难以淡忘。那赵普虽然走了,但赵普所说的话却一直在赵光义的脑海里萦绕。出征前,赵匡胤为党进、潘美、郭进等人饯行。宴会上,赵匡胤慷慨陈词道:“在此之前,朕曾经两次北伐,但都无功而返,以致让那汉匪刘继元一直在太原城内苟延残喘到今日!刘继元一日不除,朕心就一日难安!现在,天下大局已定,铲除刘继元的最好时机到了!朕命尔等代朕第三次北伐,就是希望尔等能够抓住这最好的时机,一举平定北汉弹丸之地!到那时,朕定北上太原,就在太原城内,为各位爱卿设宴庆功!”赵匡胤说得豪情奔放,党进、潘美、郭进等人也先后应和,都对此次北伐充满了十二分的信心。他们甚至以为,宋军一北上,北汉国就完了。只不过在这豪情奔放的气氛中,也有一点不和谐的景象。那就是赵匡胤发现自己的弟弟赵光义,在整个饯行宴会的过程中,几乎始终是沉默寡言。还不仅是沉默寡言,赵匡胤敢肯定,赵光义有心事。所以待饯行宴会结束后,赵匡胤就把赵光义留了下来。他也没问赵光义有何心思,而是按照自己的想法直截了当地问道:“光义,你是不是以为,朕此次北伐,同样会无功而返?”赵光义愕然回道:“皇兄何出此言?大宋征服李煜,只不过发了十万人马,此次皇兄北伐,一下子就出动了十五万大军,且党进、潘美、郭进、杨光美、牛恩进、米文义等身经百战的大将皆位列军中,臣弟以为,此次大宋北伐,定能马到成功!”看上去,赵光义不像是在说谎。于是赵匡胤便又问道:“既如此,光义,朕先前为何见你一直在低头不语、闷闷不乐啊?是不是朕没让曹彬做主帅,你对朕还有意见?”赵光义硬是挤出两缕笑容来:“皇兄恐是误会了!让谁做宋军的主帅,只能由皇兄你定夺,臣弟哪有权力干涉?既无权干涉,又何来的什么意见?还有,臣弟先前虽然在低头不语,但并非闷闷不乐。臣弟只不过听了皇兄的话后在想着一个问题:待宋军马踏太原之后,大宋接下来又该做些什么呢?”虽然,透过赵光义那勉强的笑容,赵匡胤情知弟弟所言并非全是实话,但赵匡胤还是铮铮言道:“待宋军马踏太原之后,朕就发兵继续北上,从辽人的手中夺回幽云十六州!”赵匡胤还一往情深地言道:“到那个时候,朕就真正地完成了统一大业了!”赵匡胤的想法是美妙的,更是伟大的。只不过,再美妙、再伟大的想法也不等于事实。事实是,北方的辽国还很强大。宋辽虽然已经议和,但一直在窥视着中原大地的辽国,就真的会那么恪守和约吗?要知道,你赵匡胤既然有收复幽云十六州之意,那辽人就必有马踏中原之心。既如此,辽人又岂会眼睁睁地看着北汉被大宋所灭而作壁上观?如果赵匡胤想到了这一层,恐就不会这么急着北伐了。至少,他也得做好了防范辽人的准备之后才会大举攻打北汉。然而,赵匡胤没有这么想。相反,他倒以为,宋辽议和之后恰是攻灭北汉的最佳时机。而宋军一开始的战事又的确不出赵匡胤所料:进军迅速,连战连捷。先说党进和潘美的主力宋军,沿汾河直扑太原,几乎没遇到任何有力的阻击,于九月上旬顺利地开到了太原城外。在太原城北,党进和潘美与数万北汉军大打了一场。结果,数万北汉军小半战死,大半逃进了太原城。再说郭进和另外五万宋军,自攻入北汉境后,也可谓是势如破竹、锐不可挡。郭进先率军拿下了辽州城,然后向西,渡过汾河,攻克了汾州,再接着向西,一鼓作气地占领了石州。至此,太原以南的北汉土地被郭进扫荡完毕。郭进也没歇气,挥师直插太原以北,于九月中旬连克忻州、代州,并把俘获的三万七千余北汉军民押回宋境。之后,他领兵南下,与党进、潘美一起,将太原城紧紧地围住。十多万宋军已经围攻太原的消息传到汴梁后,大宋朝中上下一片欢腾。就是汴梁城内的百姓也坚定地认为:太原必下,刘继元必完。最兴奋的当然还是赵匡胤。他把那小周后召至塌前,一连留宿了五天五夜,惹得花蕊夫人都不无嫉妒之意了。而最可怜的似乎还是小周后,她从赵匡胤的身边回到李煜身边后,足足流了有半个时辰的泪。而李煜,则在小周后哭泣时,一口气连填了两曲《忆江南》。其一云:“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其二(又名《望江南》)云:“多少泪,断脸复横颐!心事莫将和泪说,凤笙休向泪时吹,肠断更无疑!”李煜填罢两首词后,早已流成了一个泪人。小周后见状,慢慢地止住了自己的泪,然后去为李煜拭泪。李煜悲鸣一声,紧紧地把小周后搂在了怀中。与李煜、小周后悲悲戚戚的景况相对应的是,整个汴梁城几乎都沉浸在莫大的欢乐中。似乎太原城已经被宋军攻下,那刘继元已经被宋军押解到了汴梁。有许多老百姓都在焦急地等候着,去看那刘继元如李煜一般地跪在明德楼下,向大宋皇上赵匡胤献降的情景了。赵光义也没闲着,他思索了一天一夜,然后上表请求赵匡胤在“大宋皇上”的尊号前面再加上“一统太平”的尊号。亏得赵匡胤还有些冷静,他对赵光义言道:“你太过性急了吧?刘继元尚未解来,幽云十六州还在辽人的手里,朕如何就能加尊一统太平?”

    那江山与美人本可成为王爷您的(17)

    赵光义本是想讨好赵匡胤一回的,不料想遭到了否定。虽然赵匡胤所言不无道理,但赵光义的心中却油然生起了这么一个疑云:我存心讨好,他却不领情,莫非他真的不再信任我了吗?实际上,如果没有赵普回汴梁之事,那赵光义是不大可能产生这种怀疑的,但正是因为经过了赵普的“点拨”,赵光义才会对赵匡胤的言行举止疑神疑鬼起来。赵匡胤没料想高兴得太早了:宋军不仅未能攻下太原、捉住刘继元,还在太原城外吃了一次大败仗!那是一个下午,赵匡胤正在宫内悠闭的散步。他自然不是一个人散步,偎在他左边的,是花蕊夫人,傍在他右边的,是那个小周后。小周后虽然极不情愿侍陪赵匡胤,但她却也知道,如果忤逆了赵匡胤,李煜恐有性命之忧,所以,尽管她回到李煜身边之后就大哭不止,而在赵匡胤身边的时候,她也是强颜欢笑的。事实是,她这么做很聪明。想当初,花蕊夫人入宋宫时对赵匡胤不苟言笑,结果那孟昶一命归天。而正是因为小周后对赵匡胤假意奉承,那李煜才得以苟活了一段时日。赵匡胤可不管这些。两个美人面带微笑地依偎在他的身旁,这就够了。更何况,沐浴在初冬的阳光下,想像着宋军攻破太原的情景,岂不是一种莫大的享受?赵匡胤正尽情地享受着呢,忽见一个太监引着赵光义急急地走来。这种季节,赵光义的鼻尖居然挂着两粒豆大的汗珠。赵匡胤见状,忙着撇下两个美人,只一步就跨到了赵光义的眼前,且迫不及待地问道:“光义,是不是宋军已经攻下了太原?”然而赵光义的脸上连一点笑意都没有。他告诉赵匡胤的是:宋军眼看就要攻进太原的当口,辽军忽然兵至。辽国宰相耶律沙亲率五万骑兵及五万步兵赶到太原城外攻打宋军。北汉大将刘继业又倾城出动与辽军里应外合。宋军猝不及防,损失惨重,只得南撤,现在撤至汾州一带。党进、潘美等请示:是继续留在北汉境内与辽人作战还是速速撤回宋朝?赵匡胤闻言大为震惊,脸色一下子变得刷白:“这……光义,辽人为何不守信义?”赵光义无以应答,只是低低地言道:“皇兄,党进他们还在汾州一带候旨呢。”赵匡胤沉思半晌,终于从牙缝迸出一个痛苦的字来:“撤!”赵匡胤作出撤军的决定是正确的,不然,北伐的宋军将会遭到更为惨重的损失。只不过,他不知道的是,他这么一撤,以后就再也不能攻灭北汉了,更不能从辽人的手里收回幽云十六州土地。不是他没有能力去攻灭北汉和收复幽云十六州,而是他没有时间这么做了。对一心想完成统一大业、尤其想北伐成功的赵匡胤来说,不能不算是一种莫大的遗憾,即便用“千秋之憾”来形容,也不为过。赵匡胤说完“撤”字后,又迈着踉踉跄跄的步伐去往别处了。那赵光义并没有跟随,而是在原地站了好一会儿。因为,就在距赵光义不远的地方,袅袅婷婷地站立着那花蕊夫人和小周后。在冬日和暖的阳光映照下,花蕊夫人和小周后显得是那样的迷人、那样的富于诱惑力!赵光义的耳边又不禁回响起赵普所说过的话来:“如果王爷也是大宋皇上,岂不就可以随心所欲了吗?不仅是小周后了,就是那花蕊夫人……”

    皇兄,你的末日到了(1)

    赵匡胤的第三次北伐也终告失败。三次北伐,三次失败,对赵匡胤的打击自然不小。赵匡胤曾自言自语地道:“难道朕就永远不能平定北汉了吗?”但赵匡胤不是一个轻易言败的人。他之所以能当上皇帝,靠的就是一种永不服输的精神。故而,北伐又遭失败虽然给了他很大打击,但党进、潘美等人还没有撤回到宋境呢,他便又在着手准备第四次北伐了。这时候的赵匡胤已经彻底明白过来:他攻打的对象虽然是北汉,但真正的作战对象却是辽人。如果没有辽人相助,大宋恐早就灭了北汉,同样,大宋如果不做好与辽人作战的准备,那就无法攻灭北汉。这样一来,赵匡胤在准备第四次北伐的时候,重点要考虑的问题就不是如何攻灭北汉,而是如何对付辽人了。不过,赵匡胤第四次北伐的整体思路依然是:先攻下太原,然后与辽人决战。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初六,赵匡胤忽然传旨:着晋王赵光义陪驾前往西教场。当时是早晨。赵光义站到赵匡胤身边的时候,神色似乎有些慌张,就像做了什么亏心事似的。赵匡胤不解地问道:“光义,你这是怎么了?是不是不愿意陪朕去西教场?”“不,不,”赵光义连忙道,“臣弟这几日不知为何难以入眠,一直未能好好的休息,故而总打不起精神来……”赵光义说“难以入眠”是实,但说“不知为何”却是假。因为从十月初二开始,他就与一个人在晋王府内彻日彻夜地交谈了。彻日彻夜地交谈,自然“难以入眠”,而彼此交谈的内容,又岂能“不知为何”?而实际上,正是有了这种交谈,才使得赵光义站在赵匡胤面前的时候神色有些慌张。因为与赵光义进行交谈的人,乃赵普。赵普又一次潜回汴梁了。赵普究竟与赵光义谈了些什么?为何赵光义的目光总是对着赵匡胤躲闪?一个人的目光如此躲闪,定是心中有愧啊!若是,赵光义对赵匡胤又有何愧?赵匡胤不知究竟,还以为赵光义神情倦怠乃因好色所致。于是,他就语重心长地对弟弟言道:“光义啊,朕知道晋王府内美女如云,但你却不能整日地沉湎其中啊!俗语云:色字头上一把刀!一旦沉湎女色之中,必有损健康。朕还有很多事情需要你去做啊!你知道吗,光义?光美在这一点上就比你强。他虽也好女色,但颇有节制。这一点,
小说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