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宋》免费阅读!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军事 > 筑宋

第146章 李乾顺的选择(1/2)

作者:木瓜三闲

    第146章李乾顺的选择

    安兆铭关于西夏那种地方不适合立国,西夏立国就是为了让子孙吃苦受罪的论调,实在让人听了无语。无论如何,换成刘豫肯定不会赞成这种论调。

    西夏国的李家可以关起门来光明正大地自称皇上,折家却只能做一介节度使。谁家过的更体面?青史会记载谁家更多故事?那都是不言而喻的事情。

    所以刘豫才要这样不辞辛劳地折腾日子,这辈子哪怕做一天皇帝,那也值了!但是放在西夏皇帝李乾顺那里,他还真会认同安兆铭的论调。

    因为连续数十年征战不休的西夏国,如今再也支撑不下去了。李乾顺也在努力改变所谓的“祖宗制度”,想要加速西夏国汉化的进程。

    无论如何,西夏都不是为了贫穷和愚昧才立国的。此前母后梁氏秉国,与大宋每年都有大战小战,有时一年发起的战事就要多达七十几起。

    等到大宋哲宗皇帝亲政后,就派了吕惠卿主持军务,出兵占领横山一带,绝了西夏的兵源之地。尤其平夏城之战,母后带着自己御驾亲征,甚至还亲自指挥是次战役。

    即便事后的复盘,李乾顺也要承认,这是一场组织完善的攻城之战,母后的军事天赋远在自己之上。母后声称动员超过百万大军,即便实际上的出兵,也有四十万众。

    而平夏城内的宋兵,才两万守军!可纵使动员如此庞大的军事力量,母后直到最后还在小心地隐瞒作战目标。一如以往地在战争中展现她的军事天赋,和高超的指挥艺术。

    嵬名阿埋、妹勒都逋也都是西夏名将,然而就是这样一群西夏最强的军事组合,携四十万众日夜不懈地连续攻击平夏城十三天,挖地道、冲绷和楼车并用,依然拿不下平夏城。

    平夏城内两万宋军死战不退,四十万西夏军就只能望城兴叹。眼看攻城的西夏军伤亡惨重,军中钱粮也渐渐消耗殆尽,军中士气低迷无序,母后失声痛哭。

    后来的结果,无非是西夏国用四十万大军的溃败成就了大宋明将章楶的一世英名。此役也让西夏面临亡国之危,最后是靠了辽国的“说和”才算保存社稷。

    再后来,母后就被辽国派人用一杯毒酒了结痛苦。十六岁的自己才算真正亲政。从三岁被立为皇帝,直到十六岁亲政,自己这十三年的皇帝位子,可当真过的艰难。

    此前由母后梁氏和舅父梁乙逋共同辅政,舅舅对自己的杀心,也一直都很强烈。自己别说什么乾纲独断了,甚至连活命都是靠了侥幸赢来的。

    若非平夏城之败葬送了西夏国的根基,梁氏家族还会眼看着自己继承西夏国的皇位吗?自己的奶奶、母后都是梁家人,梁家的势力,遍及西夏朝野!

    自己是靠装孙子才算躲开了身死国灭的危险。而自从亲政之后,李乾顺还要面临另外一个问题:是改弦易辙汉化发展经济,还是继续母后国策穷兵黩武?

    原来,西夏自李元昊建国以来,一直存在着“蕃礼”与“汉礼”之争。李乾顺的母后梁氏掌权时,力主去汉化改党项旧俗,因此就要不断侵扰宋朝边境。

    最后证明这条路走不通!梁氏死后,到李乾顺主政,两条路线的斗争更加激烈。但最后还是想要活下去,想要富裕的人占了朝堂的大多数,主张汉化的御史中丞薛元礼上疏曰:

    “士人之行,莫大乎孝廉。经国之模,莫重于儒学。昔元魏开基,周齐继统,无不尊行儒教,崇尚诗书,盖西北之遗风不可以立教化也。”

    李乾顺也认为只有提倡汉学,才能挽救西夏面临的危机,于是大力提倡汉文化。在国内以汉学培养官员。此外注重农桑,兴修水利,减免赋税,西夏国势更见强盛。

    不过所谓的“强盛”也就那么回事了。无论怎么折腾,西夏地处内陆,经济上始终无法自立、自强。它唯一拿得出手的好东西,就是国内乌、白二池的青盐资源丰富。

    此前青盐大多出口到大宋河东、京兆府一带。西夏立国后,大宋就以盐禁作武器,想要控制西夏的经济。大宋以为:“乌白盐池,夏贼洎诸戎视之犹司命也!”

    纵观西夏与宋朝的关系,可以看出,西夏早期在军事上或者能战胜大宋,然而一旦大宋执行盐禁后,西夏国立刻就无能为力,不得不遣使求和。

    苦于立国的艰难不易,等到后来金国灭辽已成定局后,李乾顺迅速向金朝上誓表归附。现在,李乾顺正在接待大金西元帅府机宜文字,泰宁军节度使,云州留守时立爱的到访。

    李乾顺的身边,自有宰相薛元
小说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