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亲情我所欲,权势亦然!(1/2)
作者:荣誉与忠诚
是三章连发,不是只发一章,好些小伙伴不知道,直接就看最新的一章,漏了内容啦!
………………正………………文………………
梁婴父是智跞的政治盟友。
他们两人的身份地位其实有点差距,即便之前智跞不是“元戎”也是“卿”的地位,而梁婴父不过是一名“大夫”罢了。
所以,要么是梁婴父很善于交际抱上了智跞的大腿,不然就是智跞刻意培养跟梁婴父的交情。
梁氏是赵氏的小宗,梁婴父是梁氏之主,他还是一个活跃在赵氏内部以及晋国政坛的人物。智跞愿意结交梁婴父,是不是看重那些呢?
酒宴之后,智跞喊上智瑶回到自己的军帐。
“刺杀梁婴父之人唤豫让,去岁豫让亦往‘黄父’客居,你可还记得此人?”智跞脸色依旧阴沉。
豫让吗?智瑶对他的印象很深刻。
记得当时豫让一再表现出对梁婴父反感的态度,还跟智瑶约定好以后出征记得征召。
豫让的话不多,偶尔几次讲话皆是表达了对晋国未来的担忧,恰恰是他这一点给予智瑶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说白了,以当前年代的背景,家国天下讲的就是先顾家再忧国,想爱国也要身份方面达标,像是奴隶就没有爱国的资格,“家大夫”、“士”、“徒”一般只忠诚于自己的家主,生活在各个家族庇护下的黎庶也只知道一家之主。
总的来说,作为一家之主的贵族才能选择爱不爱国,其余人看的是家主的态度,他们并不具备自行其是的条件。
当然了,事情也不绝对,任何人都是一个单独的个体,总是有那么几个人可以突破枷锁,活成真正的自己,就是手中实力有限,爱国会爱的很卑微。
“孙得闻豫让乃是毕氏之后,曾为范氏家臣?”智瑶知道豫让已经不能算是魏氏的族人了,讲这个是回应智跞对魏氏可能居心叵测的怀疑。
智跞真想过是不是魏氏在搞事情,只是一阵思索下来觉得可能性极低。
豫让是毕游的孙子,肯定跟魏氏能够扯得上关系,问题是他的父辈已经从毕氏别出,他则是因为家族无法完成纳税失去封地,以落魄贵族的身份去了范氏当家大夫。
范氏不是大败亏输吗?很多原先效力于士吉射的落魄贵族,他们在中行寅做出兵逼“新田”的时候脱离了范氏,豫让正是其中的一员。
后来,豫让再一次变成独立自主的落魄贵族,不知道什么原因跟梁婴父杠上了。
可能是梁婴父觉得豫让不具备威胁,更可能是想拿豫让来立一个“大人不记小人过”的人设,能够轻易调动人手将豫让围杀的梁婴父并没有那么做,双方一直是保持着一种互相纠扯的关系。
赵氏这一边正在觊觎脱离范氏和中行氏的人才,他们一再邀请离开范氏和中行氏的那些落魄贵族为赵氏效力,只是得到的成果非常有限。
现在的人还是要脸的,他们怎么可能刚刚脱离范氏或中行氏,立刻投效要灭掉范氏和中行氏的死敌赵氏呢?
因为智氏一开始保持偏向中行氏的中立,很多从范氏和中行氏脱离的人选择尝试投效智氏。
当时智跞的身体不好,考校的事情大部分交给了智申这位智氏世子,一部分则是交由其他核心族人或信得过的家臣去面试。
“如此说来……,梁婴父当死。”智跞讲了一句智瑶听了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的话。
智瑶也是刻意去打听很多消息,稍微回味一下才明白智跞讲的是什么意思。
没有死之前的梁婴父是一个搅屎棍一般的人物,干的事情就是不断又不断地挑拨各个家族的关系,其中包括对国君进言处死赵鞅的首席谋臣董安于。
好家伙,简直就是好家伙。
作为赵氏小宗的梁氏之主,跑去建议处死大宗之主的谋臣,干得真是有够漂亮!
那时候赵氏的状况有点糟糕,再加上智跞也想弄死董安于给了赵氏一些压力,致使董安于先顶不住压力找到赵鞅说是愿意受死。
对于赵氏来说,董安于是一位大忠臣,愿意以自己的死亡来避免智氏站到范氏和中行氏那边。
毕竟,当时的赵氏真的面临窘境,有韩氏这个猪队友,同时魏氏也有脱离联盟的趋势,一旦智氏站到了范氏和中行氏那边,会不会让魏氏干出跳反的事?真的那样,必然会重演赵氏灭亡的悲剧。
赵鞅让董安于去领死,间接也降低了一家之主的威望,乃至于让赵氏的众家臣心生失望之感。
从那之后,赵氏内部的向心力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以至于发展到需要对智氏步步相让的程度了。
赵鞅知道魏侈跟自己解除盟约转头跟智氏结盟,从始至终就没有在公开场合发表过什么负面意见。
事实上,赵鞅非但不能有所破骂,还要展露出祝福魏侈跟智跞能够相处愉快的态度,算是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