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孟和摇头:“你听我说下去。我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就是因为猜到他是傅侗文,”他停顿半晌,说,“其实我和段家有点亲戚关系,段祺瑞……你应该听过。”
袁大总统的心腹?沈奚错愕。
这样看,他家和傅家都是北洋军一派的,份属同僚,为何不愿相认?
“我很怕自己在上海的事让家里知道,他们还以为我仍旧在国外深造,”段孟和无奈一笑,“所以才会骗了你们,对不起,沈小姐。”
“你回国没有告诉家人?”
“归国五年,从未归家,”他说,“所以,希望你能理解我的苦衷。”
这话倒严重了。
沈奚轻摇头:“我没生气,段先生不用一直道歉。”
“那就好,”段孟和轻松不少,“来,我们说说你。是改变主意,要来仁济了吗?”
“并不全是。”
“那么?”他笑吟吟看沈奚,“是为什么呢?”
“我只有三个月在上海,想找点事情做,所以来自荐,”她望一眼地上堆积如山的纸,上头是英文,“你需要助手吗?医学背景,精通中英文,中医也懂一些的助手?”
段孟和略感意外,却很开心:“当然,”他指满地的文件袋和堆积如山的纸张,“我正为了这些东西发愁,你一定是老天派来拯救我的天使。”
地上的过去各科室遗留下来的术后记录和病例。
因为仁济要搬去新的医院大楼,这些资料也被翻了出来,要求重新整理。院长原本想交给住院医生们,但医院本来就人手稀缺,大家做自己的都嫌时间不够,谁还有空整理历史遗留资料。所以段孟和一到上海,这难题就被丢给了他。
在上海,一个既懂英文,又懂医学的人已经算是稀缺人才,就算找到了,人家想做的也是住院医生,不是整理资料的助手和秘书。
所以说,沈奚真是天使。
来拯救他的天使。
“这里边有骨科的吗?”沈奚很感兴趣。
三个月的时间,不够做正经工作,却刚好适合干这个。
“可能你要失望了,到今天,国内也还没有一家西医医院有骨科科室,”段孟和笑着解释,“民众在这上面,更信任中医。”
原来是这样。
她很清楚,临床经验是最重要的财富。
所以这些病例对她也是同样珍贵,临床经验都在这里头,是顶顶好的教材。
沈奚欣然接受了这份工作,也是她人生第一个工作。
但她同时,也不想浪费在仁济的这个好机会。她在征得段孟和同意后,每天都要带一些回家去,不懂的第二天再带回医院问。这样,白天还有时间去跟那个英国人在外科实习,去门诊或病房。假若还没系统的骨科科室,那么在外科也不算偏离她在纽约所学。
更何况,在仁济,不少医生也是轮转科室的。
段孟和就说他在内科、外科和儿科,甚至是妇科都呆过。
“这样轮转科室,能对临床医学有更深入的理解。”他如此解释。
资料里有许多病例都是几十年前的,字迹潦草。段孟和和她商议下来,希望她能受累再抄一遍,以便后人查看。“没问题,你管墨水。”她答应了。
于是,
在1915年的八月,每晚陪伴她最久的,虽不是傅侗文,却是他送的那一支钢笔。
一晚,钢笔墨水用尽,却还有小半页纸没抄完。
她想做完事再睡,于是满屋找寻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