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疑-刘心武》免费阅读!

刘心武“红学”热热从何来(2/2)

作者:红楼之疑-刘心武

以推进。当然这只是一个方面,不同的人士还可以从许许多多另外的方面,来推进我们的社会进步。

    ……

    报道之三:刘心武为读者签名并认真回答读者的问题(摘录)

    应观众强烈要求,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系列讲座正在央视《百家讲坛》重播。而与此同时,同名图书销售势头也如“烈火烹油”,为央视节目锦上添花。昨天上午,刘心武现身北京图书大厦,为新书《刘心武揭秘〈红楼梦〉》做签售活动。现场聚集了很多热心的读者,他们激动地告诉刘心武,因为看了他的讲座而对《红楼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刘心武表示很欣慰:能让《红楼梦》的优美泽被普通民众,这是为普及古典名著做了“功德”。

    ……

    签售会现场,刘心武和读者面对面地交流。对于读者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分享他们阅读《红楼梦》的心得体会。看到这么多普通人在自己的诱导下,纷纷走进《红楼梦》博大精深的世界,让一门正在被遗忘的“显学”再度焕发荣光,刘心武兴奋地说完成了一个心愿:我一直很希望能够打破机构和“权威”的垄断,解除老百姓对红学高深莫测的观念,亲身去体会《红楼梦》,真正体现其民族瑰宝的价值。他特别提到,现场有一大批年轻的读者,他们因为听了这个讲座,产生了阅读和探究《红楼梦》的兴趣,这是让他尤为高兴的事。

    类似的报道还很多,就不一一摘抄了。不难看出无论是记者报道,还是刘心武先生本人的表述,都强调了一点:“平民红学”。

    我们先看一看刘心武先生对“平民红学”的表述:

    第一、“平民红学”的提出,第一次在红学研究史上明确地区分学术群体的社会性和阶层性。号称“平民红学”,无疑是代表大众文化中的流派或文化群体,有别于从事传统文化中的“专业人士”、“机构”和“权威”。前者是民间,后者是专业。前者是下层;后者是上层。“刘心武开辟了研究《红楼梦》的全新渠道,打破了‘红学’为某些专业人士独享的传统观念。”“着实刮起了一股‘平民红楼风’”。

    第二、“平民红学”的出现,仿佛红学研究今天才走向大众,走向民间,走向基层。意味着过去“专业人士”、“机构”和“权威”长期占据红学文坛,专业与民间、上层与下层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有“一道藩篱”。正如刘心武先生所说的,“我觉得我为民间红学拱开了一道藩篱,为平民红学研究群体出了口闷气。这说明,红学研究不仅应该,而且已经逐步成为一个公众共享的文化空间”。

    第三、 “平民红学”的出现,开始平分天下,占据了自己的地盘。不仅打破了“机构”和“权威”的垄断,而且“现在的态势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民间红学的水流旺起来,畅起来”。刘心武兴奋地说完成了一个心愿:“我一直很希望能够打破机构和‘权威’的垄断,解除老百姓对红学高深莫测的观念,亲身去体会《红楼梦》,真正体现其民族瑰宝的价值。”

    从中国文学史考察,市民文学的兴起,是以勾栏瓦肆的说讲和演唱的出现为标志的。它是伴随宋代市民阶层的形成而出现的,以词曲、小说和戏剧形式为突出的特征。自它兴起之日,就显露了勃勃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以下层民众的喜闻乐见而与典雅的正统文学分庭抗礼,平分秋色。“五四”时代和“左联”时期又倡导“平民文学”,而后被延安文艺提出的“大众文学”所取代,直至今天通俗文艺的勃兴也属于大众文学的范畴。“平民红学”不具有特殊的社会阶层和独特的文学特征,它只是将《红楼梦》文本解读的方式转换为电视媒体形式,何况它的内容是中国文学的名著,不会因为传播的形式而改变《红楼梦》的文化品味和审美价值。我认为:刘心武先生提出的“平民红学”是不可取的,不过“刘心武现象”却值得认真研究。
小说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