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疑-刘心武》免费阅读!

刘心武“揭红”使名著变了味儿(1)(2/2)

作者:红楼之疑-刘心武

芒,只有这样经典才能称之为经典。无论对于哪一个时期,《红楼梦》都具有强烈的现代性。宝黛钗的爱情和婚姻悲剧在当代文化视野中得到诠释,人们对爱的不停追问成为人类永恒的主题;百年望族贾府在经济上入不敷出和后继无人的蚀食下崩塌了,给人们探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艰难历程,也会引入《红楼梦》在这一方面的思考;甚至“探春改革”、“大观园承包”等带有经济变革的“红楼”故事,都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以至红楼文化中的园林艺术、服饰艺术、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医疗养生等等,都是日常的谈资。于是,《红楼梦》便在当代语境中获得了现代性。《红楼梦》崇高的文化品味在国人心目中是任何作品都无法比拟的。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人们精神视野的提升,世俗品味就不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对一种更高的价值体系和精神信仰的渴求,也渐渐凸显出来。

    “刘心武现象”正是借助《红楼梦》崇高的文化品味吸引了人们的眼球,明是《红楼梦》讲座,实为从《红楼梦》文本索隐、考证、探佚出一些碎片,把它重新编织成一个“秦可卿”的故事。或者说,它像黑洞一样吞噬着《红楼梦》一切可资利用的东西,《红楼梦》经典名著的价值在被悄悄地改变,崇高的文学品味在慢慢地变味。他以揭秘的形式,背离了《红楼梦》文本的基本内涵,从而误导了广大观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这是不容忽视的负面效应。最近吴祚来先生著文指出:“刘心武如果做书斋研究,无可厚非,三俩同仁把酒话红楼,倒也无妨,当他的所谓‘秦学’被央视放大,被全国观众追捧时,它的社会问题就显现出来了,这种闲情‘学术’不仅挤占了严肃的、科学的学术空间,也误导了大众健康的文化关注。”③这实质就触及到了一个要害问题:阅读导向。从受众群体的大多数来看,国内的西部比东部热,下层比上层热,其中有两大群体特别值得注意,一是青少年学生;二是退休人员,他们渴望了解《红楼梦》的知识,但又受地域学术信息的封闭,个人知识层次的局限,分不清刘心武先生讲的“秦学”与《红楼梦》文本的区别,只感到“秦可卿故事新编”新奇,有意思。有的人说:“讲的好啊,听得让人入迷,也算真正地理解了什么是名著了。”“刘心武讲得不错,最主要的是有凭有据,把《红楼梦》中一般百姓不懂的地方用浅显的语言描绘出来,很值得欣赏和品味。我是‘红盲’,看了点《红楼梦》但全品不出味。”还有的人说:“我以前也读过《红楼梦》,没什么印象。在听了刘心武的讲解后,兴趣大增,于是仔细阅读《红楼梦》,又找来《俞平伯评红楼梦》对照着看,的确收获很大。”这就是说在这样的受众群体中,把刘心武先生的“秦学”当成了《红楼梦》文本的解读,引导他们以为《红楼梦》就是猜谜、揭秘,产生了误导的负面效应。刘心武先生无论怎样探佚,都是个人的事。即使到学术界去讲,那些学人自有判断是非的能力,也无关紧要。然而对于那些受众群体的大多数的青年学生和退休的人员来说,就等于把他们领上歧途。这才是问题的要害。
小说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