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增加了不少的新奖项,也让更多的小电影公司,小成本电影看到了获奖的机会。与此同时,金像奖的组委会也开始把一些专业传媒人和影评人作为评审委员,分别评审各个不同的奖项,避免造成大公司和大投资的影片形成了垄断,失去举办金像奖的初衷。(83年的第二届金像奖真实举行时间在八月,这里为了剧情安排,提前到四月举行。反正后来就是固定在四月,这里就不要深究了,就算是猪脚出现的蝴蝶效应吧!)
现在的香港金像奖还没有进入正式化、商业化和多元化,冯奕枫看过简陋的舞台设计,看过颁奖流程,他唯一的表情就只有苦笑摇头。平淡无奇的舞台设计,所有得奖的名单都交由俩位主持人来宣布和颁奖。除了得到最佳电影歌曲的影片主题曲能够作为表演节目外,其他所有的节目都欠奉。用一句话来形容:简单而沉闷。
不过随着冯奕枫的介入,他大力请求邵六叔把金像奖的传播改为直播。而且还让无线作为和‘电影双周刊’联合举办方,可以增加金像奖的可观性上,在颁奖典礼进行期间,增加舞蹈、唱歌、武术或者杂技表演等等娱乐性的节目进去。一来可以让金像奖更多的娱乐性,让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不会觉得沉闷。另外一方面,又可以把无线的一些有潜质的新人推广出去,让更多的人认识,得到更多的机会。为此,无线甚至可以让出一部分的广告收益,或者给‘电影双周刊’拉来足够的赞助,一家便宜两家好。
另外还有就是宣布和颁奖的流程,冯奕枫对此很不满意。见惯了作为颁奖嘉宾的大牌明星和前辈上台发表一番谬论,带动现场气氛的同时,也把心急得知结果的提名人心情放松下来。可现在俩位主持人只能在台上自说自夸,怎么看怎么都觉得没什么新意,没有权威性。主持人是他们,宣布结果的又是他们,颁奖和祝贺的依然是他们,负责现场气氛和搞笑的还是他们,恐怕临场发挥,没有点急才的人,都不敢接受这个主持人的任务。
冯奕枫当初跟邵六叔提出这个意见时,邵六叔是不认同的。在他看来,大牌明星和影坛前辈,是那么容易请来的么?他们肯在镜头前出现,或者有那么多的时间出现么?真的答应出来颁奖,无线为此要付出多少的代价?说来说去,就是不肯支付可能会出现的高额出场费。
不过邵六叔忽视了是人都有虚荣心,作为香港唯一一个具有权威性的电影颁奖典礼,其中的关注程度,第一届就已经成为了香港众多电影公司眼中的香饽饽,更是不少想要一夜成名的电影从业人员和新人的踏脚石。哪些已经成名的大明星,还有退隐或者还在发挥余热的影坛前辈,都想乘此机会,再次出现在大众面前,以示本人在香港影坛中的地位。
冯奕枫提出的解决办法很简单,每一个颁奖嘉宾,都会伴随着十到十五秒钟左右,其人在影坛的生平、入行经历和成名作、代表作的介绍。作为老狐狸,影坛大亨的邵六叔,仔细品味冯奕枫所提出的意见,很快就发现了其中的可行性。于是,邵六叔跟‘电影双周刊’联系交流后,‘电影双周刊’对于这个决定当然是举双手赞同。能够有这些举行和前辈的参与,金像奖的权威性就更加得到了保障,何乐而不为呢?
还真别说,以邵六叔和金像奖的名义给这些前辈发出邀请函,把其中的关键处交代清楚,所有接到邀请函的人士,都明白其中对香港影坛后辈的好处,还有对自己过往的一种承认和肯定。都很踊跃的答应到时准时到场,居然没有一个人提出要什么出场费或者赞助费。
冯奕枫本来对金像奖的意见还不止于此,可不少提议和方案都被邵六叔和金像奖的组委会否决了。类似美国奥斯卡的走红毯,还有举行影坛仝人酒会,都被金像奖的组委会以资金不足否定了。冯奕枫只能寄望以后金像奖成为亚洲影业的方向标,或者自己能够拥有影响到香港影坛的地位,才能再次去进行更加深入的改革了。
第二届的香港电影金像奖,依然是老牌电影公司和几间大公司在角逐。不过今届的金像奖,大赢家居然不是老牌的‘邵氏’,也不是凭借李小龙一跃成为香港第二大公司的‘嘉禾’,更不是去年的票房冠军,香港影坛的新贵‘新艺城’。
这一届金像奖的众多大奖,都是由组建只有四年时间的‘青鸟电影制片有限公司’所拍摄的【投奔怒海】夺得,成为了今晚的最大赢家。这部没有大明星主演的影片,以记实的手法将镜头视角对准一个严肃的政治主题,对战争过后的越南状况给予了写实性描述,以新闻记者的视觉,以新闻报道的态度,对整个大环境的萧条败落致以无情的怀疑与批判,呼应了当时香港人对正在进行的“中英谈判”和香港未来前途的惶恐心态。
虽然影片是以当时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越南问题为突破口,其实切入的却是人性在压抑大环境之下本能的选择。虽然题材在时下是颇为敏感的政治,但是导演却兼顾到了商业性和艺术性,甚至从其中,也能让人体会到在香港蔚然成风的英雄片逐渐浮现的热血风格。许鞍华导演更是凭借此片,一举夺得最佳导演的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