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最年前的国公爷(1/2)
作者:盗帅二代
果然,在册封的时候,杜荷更在李道宗之前。
因为李世民对于征伐高句丽非常的重视,李道宗几乎带去了唐朝大半数能征善战之将,还有骁勇过人的兵卒。当然,跟随杜荷出征的几位将军也都不差,各有所长。可与随李道宗出征的苏定方、执失思力、阿史那社尔、薛万钧、薛万彻、李大亮、郭孝恪这些战将相比起来,还是要逊se一筹的。
另外高句丽远远比不上吐蕃强大,当年杨广三征高句丽,出动大军,共计三百五十余万。三战有败有退,没有灭了高句丽,最终还是令高句丽元气大伤。虽说经过数十年的休养生息,实力有所增强,但终究有限。就如唐朝一样,因隋末动乱,天下人口锐减七成,数千万百姓死于战祸,武德年间,人口不过两百户,因为战乱的关系,其中还以老弱病残居多。
尽管贞观之治是历史上的奇迹之一,发展最后还是无法与隋朝鼎盛的时候相比。
后世许多人都以此来表示贞观之治,远远比不上隋朝盛世,这显然是对唐朝极度的不公。
双责的----根本就不在一条线上。
因为五胡十六国时期发的动乱,天下黑户极多,杨坚即位之后,查清黑户,让隋朝人口恐怖xing暴涨。古代人力无价,有了人力,发展自然神速。唐朝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他的----低于隋朝好几倍。如果在这种情况下,经济人口还能超越隋朝,那就是逆天了。
更简单的说一个富豪有一亿资产努力一年,翻了十倍,资产十亿。另一个富豪只有一千万的资产,他努力一年,将资产翻了二十倍,资产两亿。虽然他们还是有着经济上的差距,但能说他不如前者吗?
高句丽实力有限,但吐蕃却不一样,他们是西南方的霸主是锐气正盛的强国,拥有不可低估的力量。
杜荷领兵存在的敌人与条件环境,都要更加的恶劣。现在他胜的如此漂亮,功绩自然要盖过李道宗。
战功薄上无大小,尽管李道宗是杜荷的岳父、长辈,杜荷还是排在了他的前头,第一个接受李世民的册封。
“检校右威卫大将军杜荷怀克敌之心,陷阵摧坚,计不反顾,廖斗屡合,丑类败奔灭二国,掳二王,功高至伟,特授右威卫大将军之职,加封荣国公……”
杜荷授以国公的爵位,即让群臣哗然又在情理之中。
以杜荷的功绩任国公,那是没有半点的水分。但是他只有二十三岁,二十三岁官居一品国公爷,古往今来未有一人。
杜家一门两国公,登时成为了赤手可热的名门望族。
其他人也各有封赏,不过李道宗身为皇亲,已经高居王位,又兼刑部尚书,封无可封了,只是受到了嘉奖。
在皇宫,李世民设宴为凯旋之师接风,只要是有些身份的将领都在邀请之列,诸多文武大臣也授命作陪。
杜荷瞧着最上首的房玄龄,心中疑问更甚。那里原来是长孙无忌的位子,可现在?
一定发生了什么事橡。
如果是常人,杜荷还不至于如此在意,可对方是长孙无忌,一个政治立场与他完全背道而驰的人物。政治立场对立,也就意味着会是水火难容的劲敌。一般的劲敌,杜荷可以不去在意,但长孙无忌这样的劲敌,若不时常留意他的动向,什么时候被他卖了都不知道。
也就如一句俗语,了解自己的人,永远是自己的敌人。
故而杜荷回到长安,会不由自主的留意起长孙无忌的动向,结果对方就像消失了一样,没有任何活动迹象。
他也不好多问,只是将事情压在心底,不断的应付四面的敬酒。
宴会结束,杜荷与杜如晦一起,并骑而行。
说是并骑,但还是要落后一个马头,这是古人对于长辈的敬重,
杜荷早已经习惯了。
“父亲,为何没见到长孙大人?”杜荷与杜如晦穿过闹区,来到安静处,问出了一直憋在心中的问题。
杜如晦也不知所以,长孙无忌是否出卖唐军情报并没有真的证据,也没有问罪。大理寺与尚书省又不属于一个机构,知情的也只有魏征、大理寺的几位官员,便是身为宰相的他,也不了解详情。另外杜如晦老谋深算,知道不该问的不问,只是与好友房玄龄针对此事聊了几句,并没有因为一时的好奇而深入调查回道:“就在多月前,长孙大人已经告老,辞去一切职位,在家休养。“杜荷让他消息吃了一惊,忙道:“陛下同意了?”他了解长孙无忌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他的这位大舅子很早的时候就与李世民互为知己,长孙无忌更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