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欲治理黄河,必先恢复晋陕;惟欲恢复晋陕,必先征服大漠!”——郭守敬。
经过1273-1274年的大战,东海军证明了自己的超绝实力,能否夺取一个目标不取决于敌人有多少抵抗,而只取决于东海人是否将它作为目标。但同时,黄河大决使得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戛然而止,也证明了大自然的力量仍然是不可抗拒的。
事后,东海国的战略目标进行了调整,不再求速胜将元廷逐出中原,而是换成了更深远也更艰难的目标——决河的决策者必须得到惩罚,而且要围绕治理黄河为核心决定未来的进攻策略。
治理黄河,眼下能做的就是疏导河道、加高堤坝,但这只是治标。而治本的方法则在于釜底抽薪,减少黄河的泥沙量——完全消除是不可能的,但大幅减少是可以做到的,维护良好的情况下,黄河的稳定河道通常能坚持上百年,即使泥沙量只减一两成,那也是几十年的延寿了。
要想减少泥沙,就需要恢复黄河中游段的水土,而这一段水土之所以被破坏,是因为过度的人类活动。要东海人去给黄土高坡植树造林那肯定是没那个本事,但所幸大自然本身就有顽强的恢复力,只要撤出人口,封山育林个几十年,自然就会有成果了。
但问题又来了,中原王朝往这贫瘠的西北地区移民,并不是吃饱了撑的。自古以来北方游牧民族就是中原大患,为了防备他们必须在边境驻军,而驻军需要人口供养,自然就需要向当地移民。这些移民繁衍生息,自然就破坏了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但你要不驻军,不就被外面打进来了吗?
所以,要治理黄河,更根本的办法是征服草原,一劳永逸解决北方边患,然后再回过头来改善西北生态。而想要征服草原,关键却不在草原本身,而是横亘在西北大地上的戈壁大漠!
……
1275年,乙亥,东海商社登陆第21年,东宋景炎二年,西宋靖安二年,元朝至元十二年。
5月6日,平滦路,滦河上。
“咣咣咣……”
一艘蒸汽小艇冒着烟发着有节奏的噪响,拖着一连串小船溯滦河而上,进入了燕山深处。
小船都是客货双载,舱底装了些粮食、铁轨、罐头、衣物之类的货物,人就坐在货物上——现在的这些乘客,大都是穿着红马甲的东海军普通步兵,但也有一些着绿色迷彩服的山地步兵。
这个季节正是盛水期,滦河通行能力很强,但小艇功率不高,船队行进速度也就两三节,在山林间随着曲折的河道缓慢前行着。他们从清晨走到了傍晚,才抵达了一处山间平地,在河东岸的栈桥上泊了下来。
平地上已经驻了好几个营地,放在别处不算什么,但在这山林深处,居然给人一种“人好多”的感觉。
“人好多啊!”唐为先少尉自船上走了下来,一边活动腿脚一边发出了感叹。“这里就是下板城么?”
他抬头往东看去,港区往东有一条粗铺出来的铁道,通向营区。营区入口处有一个就地取材用原木搭出来的牌坊,高处挂着一块横匾,上书“下板城”三字,下面的木柱上还挂了一块竖向的牌子,上面写着“东海国义勇军燕山旅下板城驻地”。
曾向少尉也下了船,对着牌坊周遭打量了一下:“嗯……去年刚打下这里,我就调回本土了,没想到一年过去变化这么大啊。”
他之前在四野担任山地步兵,自入关后一路立功,因此被优先提拔,回本土进六艺学院读了一年速成班后升了少尉,现在回来担任燕山旅第三营的一个排长。
燕山旅是去年战后成立的一个旅,主要由山地步兵组成,顾名思义,用于镇守燕山一带。
燕山山脉深邃高峻,隔绝南北,但却并非真正绝地,山林之间有好几条小道可以通行,故还是有外敌入侵的可能的,自然也就需要防守。后世明朝为防边患,修建了横亘燕山的长城,现在东海人既没那个工期,也不想修长城,所以就专门组建了一个山地旅驻燕山各要点防守。
这下板城就是燕山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位于后世承德市下板城镇,既是燕山之中一块难得的山间平地,又紧邻着滦河,还联通着其它几条山间通路,堪称交通枢纽,地位重要,因此燕山旅旅部直接驻在了此地。
很快,牌坊里面有一队兵走了出来,检验这刚到的船队上的人和货,曾向和唐为先也召集起自己的部下,取出证件,接受查验。
事毕后,唐为先对曾向一抱拳,说道:“曾兄,那你我就此别过了。前面滦河凶险,多珍重,若有机会,别忘了写信!”
曾向也回礼道:“定会的!”
唐为先并非燕山旅的山地步兵,而是第一野战旅的普通步兵军官,会在下板城营区暂驻几天。而曾向要继续沿滦河向西北前进,去其它地方驻守。
两人就这样分别,唐为先带人去了东边的一野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