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我必伐燕 (12)(1/2)
作者:竹月下幻想
孟阙的骑兵放下弓箭,一手拿骑兵盾,一手摇着马刀,冒着箭雨冲到了秦军弓弩兵面前,然后马刀挥舞,切肉一般切去弓弩兵一层人命后忽然再次逃跑,远远的避了开去。
秦军的长刀队望着孟阙军的马屁股大骂不止,却自知无论如何也是追不上的。
这以后不用李信攻城诱敌,孟阙每日必来骚扰,李信本身统帅骑兵,自然知道这是骑兵的主要战法之一,倒也并不因此而烦心,反正他的粮草有水路从汾河供应,也不怕孟阙劫粮,两人就这样耗上了。
这一耗就是一月有余。
晋阳城不曾攻下来,秦国却已损兵折将。
嬴横行不止一次对李信提出,要他写信回国求援,多派军队,都被李信回绝。
其实李信是有苦说不出,当初刚要进攻赵国时,秦王政本来是要派王翦出战的,但王翦要求至少要派出六十万军队,秦国这几年全力打造铜甲军团,影响了农业生产,连本来应该于今年完工的郑国渠都没修成,真派六十万军队则后勤供应不上。
于是秦王政否决了王翦的建议,王翦又要求既然如此就暂缓进攻赵国,集中全国之力在一两年内完成郑国渠,等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再进攻赵国。
可秦王政认为赵国如今进攻燕国,后方空虚,正是攻赵的大好时机,不愿放弃这个机会,于是找到了能征惯战的李信,问他要多少军队能打败赵国,李信言道二十五万足矣,如果后勤吃力,还可以减到二十万。
但他却要求保留他的全部骑兵建制,要求在铜甲军团和弓弩兵中精简军队,秦王政沉吟良久,最终还是没有精简铜甲军团和弓弩兵,而是给了他二十五万军队。
现在一个多月过去了,虽然眼下粮草供应无差,但谁知什么时候会忽然减少甚至断绝,那就大事坏矣。
李信想,或许应该全力以赴攻下晋阳城,晋阳城是赵国边境重镇,城内粮草堆积如山,只要打下晋阳城,即便没有沿汾河来的国内粮草供应,城内粮草也足够自己手下军队吃上一年有余,如果把城内的赵国军民都赶出去,那就足够吃两年的了,这期间自己还可派出骑兵四处劫掠赵国粮草,如此就可以说在这赵国的晋阳一带站稳了脚跟。
两年后,想必国内已经筹措出了足够的粮草,能派出更多的军队接应自己,如此就能打下赵国大片领土,那时自己仍是功臣一份,如此岂不大妙。
想到这些,李信下定了决心。
于是第二天,李信选了一处重点地段攻城,将所有的弓弩兵(随身都有佩刀)都用做了攻城的步兵,和长矛兵一起攻城,又从骑兵中抽调了五万人,共组织了十几万人的攻城队伍,而将长刀兵和剩余的骑兵分散开成一个弧形,保护在这些攻城部队的身后。
然后,攻城部队就展开了猛烈的攻城攻势,意外的孟阙却没有在每天早就该来了的时候到来。
这些人轮番攻击了一天,已经伤亡惨重,筋疲力尽,而晋阳城上的守郡也即将崩溃,正在这个时候,
孟阙带着军队来了,而这次在原来的军队外还多了约八千人。
这八千人在十万骑兵部队的中军部分,人数虽少,却有一种极其庄重肃杀的威势,只见他们全部穿着能覆盖全身的分体式铁质盔甲,而这铁质盔甲最显著的特征是胸前有一面镜子般的圆铁板(其实背后也有),连马也穿着铁质马铠,为首一人正是项燕。
李信自不知这是孟阙模仿明光铠制造的重甲骑兵装甲,制造这种铠甲可费老事了,其实这时代铁制的兵器和盔甲已经出现了,其威力也早已被证明,比如那种锋利无比的韩剑就是铁剑,但钢铁的冶炼技术并不成熟,导致制造兵器成本极高,因而不能普及,倒是农具什么的,因为对铸造的要求不高,而得到了普及。
但星怜在孟阙只言片语,不知所云的技术指导下,居然凭借自己的天才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赵国钢铁的冶炼技术,从而制造出了这八千件“明光铠”(孟阙已经这样“命名”这种铠甲了)。
却说孟阙更不答话,催动队伍,左右两翼的十万轻骑奔李信同样分布在长刀队两翼的骑兵扑去,同时万箭齐发,李信急忙放箭回击,两军很快撞击在一起,挥刀对砍起起来。
而另一面的项燕重骑兵在马速上要稍落后其他骑兵一点儿,但马蹄敲击地面的声音却似乎比旁边两军的十五万轻骑兵更重,直有移山撼岳之威,很快这些重甲骑兵就与秦军的长刀队撞击在了一起,那一声铜铁交击的巨大轰鸣,惊天动地,仿佛是两列高速奔驰的时空列车载着两个时代的全部精华在做乾坤一击!
事实证明没有弓弩兵做缓冲的长刀队挡不住重甲骑兵的冲击,他们的青铜长刀也很少有能砍开明光铠的,这些长刀士兵或者是被敌骑直接撞倒踩在马蹄下,或者是被重甲骑兵长近四米的骑枪借着马力刺个透心凉,而重甲骑兵并不趁势拔出刺在敌人身上的骑枪,因为这样浪费时间,他们随即抽出马刀,继续砍杀面前的敌人。
长刀队由于要保护攻城的士兵,阵列散的较开,所以只有三十列,被重甲骑兵一冲而过,然后重甲骑兵分为三队,左右两队各两千五百人迂回杀向长刀队的背后,再次杀入敌阵,而另三千人则杀向刚刚停止攻城,还没有站好队形的长矛铜甲兵和弓弩兵,以及来不及上马的秦军骑兵人丛。
这是一场屠杀,无数的铜甲士兵被砍倒或撞到在了马蹄下,他们悲惨的呼号着,随即被继之而来的无数马蹄踏成包着铜片的碎骨碎肉,至于弓弩兵和来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