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个微信去地府》免费阅读!

第七百三十六章 历史的天空(1/2)

作者:逗逗是豆豆

    第一个话题

    在这里不讨论秦、隋王朝短命的具体人和事,也不分析具体原因,这里只从历史大格局的角度去透析最本质的普遍共性。中国朝代更替不外乎有三个原因:1??统治集团内讧狗咬狗(汉、晋、隋、唐、清)2??外族入侵(宋、明)3??农民起义(秦、元)。

    历史总是那么捉弄人:中国贡献最大的两个王朝,恰好是最短的两个王朝--秦朝和隋朝!

    秦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集权国家,不可谓不牛!但秦从统一到结束总共只持续了十五年(公元前211年到公元前206年),传了一代,干了两个皇帝就完事了。但干的却都是大事:1??横扫六国,统一天下2??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3??实行"郡县制"(取代分封制),这一制度持续了两千多年如今还在持续--这是秦朝对中国历史做的最有影响力的贡献!4??开疆拓土:伐匈奴、服南越5??修长城御敌于国门之外,长城在中国历史上可谓影响深远,差不多都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6??兴修水利,开灵渠7??筑千里驰道8??修陵墓、建阿房宫。

    跟秦朝惊人的相似,隋朝不过29年(从589年隋灭陈统一中国到618年灭亡),也只传了一代,干了两个皇帝。干的也是大事。1??统一中国,结束动乱,实现民族大融合2??实行三省六部制3??实行名扬中外的"科举制",从此打通了阶层流动的通道,使神话"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为现实!科举制持续了1300多年直到1905年才结束!这一定是隋朝对历史所作的最大贡献!4??修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对历代中国经济的促进作用可谓深远!5??开疆拓土:征突厥、伐高丽。6??筑洛阳宫。

    秦、隋对中国厉史贡献最大,干的都是实事、大事,但为什么那么短命呢!原因有四:

    一、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秦隋这种改革创新型朝代除修宫殿陵墓外,他们干的都是大事,功在千秋,利在万代!比如开疆拓土、兴修水利、筑长城、实行郡县制、科举制??不仅劳命伤财,而且还要"革命"!因此他们都非常倒霉,搞得老百姓不堪重负被迫揭竿而起,搞得既得利益集团群起而攻之,秦、隋两朝存在时间最短也在情理之中了!创新、改革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作出自我牺牲:"牺牲我一朝,幸福千万代!"这是因为搞改革是有风险的,是要得罪人的,是要动大手术的。这一动,难免就有牵扯到一些既得利益,会引发社会大动荡!而"继承性微调"就不会带来大的动荡,也就不会引火烧身,比如汉持续了近400年,唐持续了近三百年。当然,他们做这些,未必会想到要为人类作贡献,而更多只是为了建功立业,扬名立万而已!但这并不抹煞他们的历史功绩!

    二、当经过连年战乱后,百姓最需要的是休养生息。比如汉朝的"文景之治"和唐朝的"贞观之治",而不是搞劳命伤财的"千秋大业",比如修长城、通灵渠、建大驰道、修京杭大运河?

    三、分裂的时间越久,第一个实现统一的王朝寿命都不会长,因为大家习惯了动荡,要马上停下来需要一个过程。动荡持续时间越长,这一点就越明显,类似于物理学上的惯性!因此稍不小心,社会就会重新陷入分裂!春秋战国时代分裂了五百余年,三国和两晋南北朝,分裂了四百余年。长期的分裂割据统一谈何容易,期间有所反复,也算正常,秦、隋都在这种情况下被反复掉了!但北宋例外!北宋为什么能例外:1??五代十国动荡的时间不长,不到六十年时间2??北宋弱武重文,杯酒释兵权,地方政府和边境没有武力与中央对抗(当然边境也无法防范外敌入侵,宋朝地盘也就越来越小了,当时辽、金都是大国)3??宋代经济非常发达,远超领土大好几倍的汉唐盛世和康乾盛世!人民生活富裕,掲竿而起可能性相对较小。4??宋有钱,打败了就赔款,因此也能苟活三百来年5??宋朝生养生息做得非常好,宋朝没有劳命伤财搞大工程,也没有能力对外发动侵略战争,更何况宋朝有钱,要搞点工程也犯不上去搜刮人民!

    四、没有正确处理好民族大融合问题。这两个朝代,刚好碰上了中国最大的两次民族大融合。民族问题贯穿人类整个历史进程,要处理好民族问题,谈何容易,当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秦、隋刚好处在个节骨眼上,民族大融合必然伴随民族大动荡,他们的历史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

    第二个话题

    中国人自称汉人,当然是来自汉朝。外国人叫中国唐人,自然是来自唐朝。但是没有人管自己叫做宋人,因为宋朝太窝囊了。中国一直有北方之患(清朝这个外族统治者除外,至于元朝,那能算是中国的王朝么?),但是从来没有像宋朝这样糟糕的。汉朝有卫青霍去病,而且最后窦宪把匈奴赶得没影了,很给力。唐朝李世民号称天可汗,突厥人臣服,很给力。明朝原本就是把蒙古人赶走的,而且徐达朱棣还颇有几场深入草原的胜仗,如果不看土木堡之变,总体也算给力。只有宋朝,从立国第一天就被辽国压着打,从来没有胜利过,好不容易用钱买了一个平安,那边小小西夏又欺负过来了,南边小小大理国也无可奈何,终于熬到辽国不行了,金国一发力灭了北宋,把宋朝赶去了南方。好不容易熬死了金国,蒙古人一发力直接把南宋灭了。有那么几个名将,比如杨继业、岳飞、狄青什么的,都是悲剧英雄,这么一个从头窝囊到尾的王朝,似乎没有什么值得一谈的,但是,宋朝真的那么不堪么?

    如果把军事上的失败拿到一边,截取其他几个片段看看,就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宋朝。

    首先是经济,宋朝的经济实力在当时的世界是独占鳌头的,基本上与美国经济在当今世界的地位类似,其他国家只能去争夺第二。经济的繁荣使得宋朝成为世界第一个人口超亿的国家。在唐朝的时候,看上去经济繁荣,但是那个时候阿拉伯帝国也很繁盛,巴格达的繁华不亚于长安,但是到了宋朝的时候,欧洲还在中世纪的黑暗中,阿拉伯帝国也分崩离析,整个世界只有宋朝一个亮点。从明朝之后,中国与世界的差距就越来越大了,直到最近几十年才开始反转。其原因是在宋朝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实施自由的市场经济了,这使得宋朝的大部分收入(曾经超过70)来自商业收入。在唐朝的时候,商业经营有专门的集市(比如长安的东西市),而且日落之后就要宵禁(除了坊市以内),到了宋朝,商业设施遍布各处,笙歌更是通宵达旦,《清明上河图》就是宋朝发达商业的一个生动写照。宋朝商人地位很高,有钱的人会被成为大官人,不像唐朝,经了商就低人一等,据说李白没有参加科考就是因为是商人的后代。至于几个通商的城市,比如泉州明州(现在的宁波),更是无比繁盛。马可波罗赞叹不已的元朝都市,实际上很多是南宋建设的成果,因为蒙古人善于破坏不善于建设。宋朝的都市已经具备现代都市的风貌了。但是要注意一点,国家有钱不等于政府有钱,国家有钱也不等于所有人的集体富裕。

    其次是文化,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上,文人地位最高的时代就是宋朝(文人地位最低的时代应该是文化大革命),宋词与唐宋八大家的成就就不用说了。在宋朝开国之初,赵匡胤立下规矩善待文人,后世的皇帝也彻底贯彻执行。一方面,科举选士的范围大大扩展,录取人数远超唐朝,另一方面官员待遇大幅提升,使得很多文人有闲钱有闲心进行各种创作,同时,印刷术的普及也大大降低了教育的门槛,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教育。这些使得宋朝文化登上了化的一个高峰,到现在还无法超越。

    第三是科技,宋朝的开放思想,包括对内的开放与对外的开放,鼓励了各种创造。四大发明虽然不都是宋朝发明的,但是都是在宋朝投入大规模使用的。如果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在中国首先出现资本主义与工业革命也是完全可以想象的。

    第四是制度,宋朝总体而言是属于开明**。虽然皇帝还是高高在上,但是皇帝的权力受到了很多的制约,因为皇帝必须尊重文官的意见,而当时的文官是有封驳之权的。而在政府结构上,也进行相互的制衡。整个政府权力被分为行政权(中书省)、军事权(枢密院)、财政权(三司)与监察权(台阁),中书省由若干宰相副宰相领导,枢密院可以调兵不能直接指挥作战,而台阁则可以谏议弹劾上至皇帝下至百官的所有官员,就连超级强势的宋神宗王安石组合,也被谏官批的满头包。而官员本身,又具体有行政级别(决定待遇)与差遣(具体工作安排)。整体而言,政府机构完备,与现代政府已经比较接近了。

    第五是司法。宋朝引入了三法司审案,也就是负责逮捕的、负责审案的与负责宣判的不是一批人,而且这三个部门是不允许直接沟通的,以免互相影响。重证据而轻口供,被判了之后还有若干次上诉的机会,总体而言,从司法体系的设计上还是比较完整的。

    但是为什么宋朝最后一塌糊涂了呢?在中国历史上主要的王朝中,宋朝是唯一一个通过几乎不流血的政变建国的(这个比较嬴政、刘邦、刘秀、李渊、朱元璋、努尔哈赤的征战史就可以看出),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措施就决定了宋朝维持皇权的措施不是压制(如朱元璋一样),而是怀柔。既然怀柔,那么就放开了让功臣之后挣钱,自然需要放开经济,但是另外一方面,需要遏制军人擅权,因此军事的设置使得兵不识将,将不识兵,战斗力极差。对于精英阶层的纵容导致了底层矛盾激化,而用钱收买和平的措施最终形成了冗兵、冗官、冗费的沉疴,对于上层官员的宽容导致党争纷纷,终于,到了宋神宗一朝(甚至更早),政府突然发现自己没钱了。怎么办?在这个严重的威胁下,雄心勃勃的宋神宗决定改革,自此,纷乱再也无法停止了。????

    第三个话题

    在中国历史上,告密文化“古已有之”。据《辞源》释义,“告密”是指告发人的秘密。“告密”一词还有告发、告讦、告奸等不同说法。而告密文化无论如何也算不上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尽管曾被某些朝代所推行。

    在中国历史上,告密文化“古已有之”。据《辞源》释义,“告密”是指告发人的秘密。“告密”一词还有告发、告讦、告奸等不同说法。而告密文化无论如何也算不上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尽管曾被某些朝代所推行。

    [汉唐:动用国家机器鼓励告密j

    在中国历史上,告密文化“古已有之”。据《辞源》释义,“告密”是指告发人的秘密。“告密”一词还有告发、告讦、告奸等不同说法。而告密文化无论如何也算不上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尽管曾被某些朝代所推行。

    在我有限的阅读范围内,告密在我国史书的记载,至少不晚于殷商时期。大约3100年前,“崇侯虎谮西伯於殷纣曰:‘西伯积善累德,诸侯皆向之,将不利于帝。’帝纣乃囚西伯于羑里(今河南汤阴县)”。(《史记》)其中的“谮”字即告密,崇侯虎就是告密者,被告者西伯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姬昌。西伯姬昌收买民心,涉嫌反叛,加之商纣王又是这样一个暴虐无道的君主,西伯只能消受铁窗风雨了。

    在西伯事件中,告密者是主动的,统治者是被动的。而在另一事件中,则是另外一种情况。周厉王三十四年(公元前845年),“厉王虐,国人谤王……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周代才经历几代,就出现了一个无道国君——周厉王。为了封住民众的悠悠之口,他竟然找了一个卫巫,专司告密之职。只要发现有谁对国王有不满之语,密报王室,立刻人头落地。白色恐怖之下,国人只好“莫谈国事”。在这一事件中,统治者是主动的,告密者则是奉命行事。然而,好景不长,三年后,民众忍无可忍,起而造反,厉王被迫流亡。这一事件不仅成为成语“道路以目”的出处,而且弘扬了一句名言——“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这两起事件,毋宁将其视为孤立的、偶发的事件。真正以国家立法的形式,把告密作为必须履行的法律责任、法律义务来规范和要求民众,则是战国时期的秦国,其始作俑者则是一向被称为改革家的商鞅。周显王十年
小说分类